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一个优秀班主任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让平凡的教室洒满爱的阳光,用心的沟通拒绝简单粗暴,让春风化雨滋润每一颗成长中的心灵。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幼稚的心,用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学生的辉煌,用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带动学生,用师爱激发学生成人、成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这个职责之所以神圣就在于教育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所以,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体现知识的力量,又要体现爱的力量。
班主任教师如何关爱自己的学生?那就时刻带着“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吧,将会使你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少一份失落,多一份希望。
让我们看看孙维刚老师,看看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多么高尚:北京22中数学教师孙维刚曾被称为“金牌教练”,在长达17年的三轮教改实验中,他的学生素质全面,品德高尚。第三轮实验班高考全部上线,重点本科占95%,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占55%。并且各轮都有很多同学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其中有的获IMO金牌,开北京市之先河。而每轮组班的学生的入学成绩均在北京市区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之下。他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爱学生,爱自己的职业,用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孙老师给予学生的是无言的感动。第三轮实验班升到高二时,一位同学由于家境贫寒,为缩短教育周期,主动向孙老师要求跳级,以减缓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孙老师考虑再三说:跳级不一定考得上理想的大学,你就安心学习,我向学校为你申请奖学金,不仅学费不交,以后的其他费用也不用交。其实孙老师为了不为难校长,替这位学生交了一切费用,还谎称是学校给的奖学金。半年后该生才知道孙老师是“骗人”的,再不要孙老师帮他交费。后来孙老师发现这个学生脸色苍白营养不良,登门送去3000元,被他的父亲含泪拒绝了。孙老师为每一轮学生经济上的资助都在万元以上。孙老师把心给了学生,甚至把生命给了学生,这种爱多么伟大、多么高尚。1998年4月27日,孙老师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八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这些家长都还记得,七年前,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六年就行,一定要把你们的孩子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孙老师过早地走了,但他的爱心却竖起了一座丰碑。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作为一个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因为我们是在爱着别人的孩子。而在神圣的工作当中又有高尚之人,什么人,配得上是高尚之人呢?不仅爱那些听话的、聪颖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爱那些“不听话”的、接受能力慢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的老师,他不仅是神圣,而且是神圣中的高尚之人。孙维刚就是神圣中的高尚之人。
3.让爱走向博大
爱心不是附属品,而应该是中心。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又把学生交给我们班主任,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传递关系,而传承文化的中心应该是传承爱心。孙维刚、李镇西、魏书生之所以成为名师,首先是因为他们爱教育、爱学生。李镇西最得意的著作是用爱心培养了善良优秀的女儿和一大批合格的未来公民,细读他的班主任日记——《心灵写诗》,我们可以真正体味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和父亲,这种爱博大精深,爱得无私,爱得深沉。李镇西的爱是单纯的、超功利的,他是真正因为与学生在一起而快乐。李镇西是学生的朋友,正如每个人离不开朋友一样,他也离不开学生,离开了学生的李镇西便不是李镇西了。魏书生更像是一位教父,他是威严的,又是慈爱的,学生爱他,也敬重他。因此,即使魏书生长期不在班主任岗位,但其班里的学生也会管理好班级,也会学好语文,这是一种神圣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