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忧国忧民 探索近代新学教育之路<br> 19世纪中期的两次鸦片战争,猛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钓封建王朝,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之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时十四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在内忧外患下,晚清朝野动荡不安。一则是“同治中兴”开始,另一则是中上层地主集团内部和地方实力派人物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这历史潮流中,龙门书院于1865年应运而生,迈出了中国、上海近代在传统书院中探索实学与新学教育的艰难而又有意义的步伐。<br> 将龙门书院划为新学探索之实,是因为其有别于传统书院,特点有五:一是教育思想新,不为科举,不为新洋修好;二是教育内容新,挣脱八股,西学格致、外文、自然科学;三是教育方法新,重思辨,重德行,重实用;四是教育对象新,有教无类,清贫子弟同样可人校,并发给生活补贴;五是教育目的新,“储人才,备国家之用”,培养能以新学、实学来挽救国难的人才。<br> 在封建社会晚清制度下诞生的龙门书院,难免受到封建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深刻影响,但却不满旧俗,开沪上书院探索近代新学之端倪。龙门书院走出了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旧制,开辟了中体西学的沪上办学新潮。龙门书院时期(1865--1904),学校形成以“忧国忧民”为主线的优良传统,办学宗旨中体现出不同于旧学的“储人才,备国家之用”,就是很好的说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