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学生立即反问道:“那我们能用金属导管试一试吗?”这句话着实让刘老师吓了一跳,心里想:“是啊!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整天挂在嘴边,自己怎么没想到用金属导管来试一试呢?”刘老师既被动、又尴尬。教学这么多年,以前从来没有学生这么问,自己也一直按照教参讲,讲到这个知识点时都是这样过去的。<br> 现在,刘老师感觉终于找到了实践教育新理念的机会。她赶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惊奇和佩服的口气说:“这位同学的想法实在是太好了!老师都没有想到,真了不起!同学们,不凑巧的是我们的实验室没有金属导管(因为一直都是老师在解释,从来都没有试过),那么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利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自己来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观察到氢气的淡蓝色火焰呢?下节课我们到实验室里来试一试。”学生们比以往接受任何事情都爽快地答应了刘老师的建议。<br> 第二天,真成了奇迹出现的一天,学生们的设计让刘老师大开眼界!看,学生们拿来了钢笔、圆珠笔的金属帽、细铁管、用薄铁片卷成的漏斗形细管等,他们终于让氢焰显出了淡蓝色的真面目……实验室内沸腾了!学生们在动手设计教学实验中发现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你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会忘记;你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不住;你让学生做,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给他多大的“动手做”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br> 二、变“学教材”为“参编教材”——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生成知识<br> 在语文教学中,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自编教材”。例如:学习《沁园春·雪》时,让学生搜集其他诗人关于雪的诗句;学习现代文时,让学生搜集相关主题的文言文;阅读课上,让学生搜集一篇精彩的文章,每月结成一个小册子;活动课或假日里,让学生采访一位社会名人或著名校友……教师还对学生提交的这些素材有一个要求,就是在内容上或写法上必须令本人或周围的人感动,能让人爱不释手、再三品味。学生在采集素材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观察和搜集信息的习惯,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资料的整理、选择和加工的能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