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队是一家——二年级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闵志华
【活动背景】
近两年,学校对各年级学生的成长状态进行了重点研究,确定了各年级学生工作的重点。我们二年级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小队建设”。我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两个“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研究成果目前在本校的可推广性。
在上学期末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小组之间的比赛和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比学生个体间的比赛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更能激励众多学生。在与学科教师的交流中,我也听到了对类似情况的反映。
我还发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更乐意接受伙伴的帮助。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是伙伴之间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没有距离感;另一方面是他们年龄相仿,相对而言能力水平也相当,他们之间有更多相通的地方,所以理解问题、解答难题的方式方法更容易被同伴接受。
这些发现使我深深感到小团队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更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进入二年级后应该马上组建小队,借助团队和伙伴的教育力量,来更好地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小队的组建与发展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是班级团队建设的一个基础;小队活动的开展还能为三年级中队各职能部门的组建培养人才。
在本学期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我就尝试组建以一竖行五六名学生为基数的小队,同时进行微调,做到男女生搭配合理和各小队力量均衡,在此基础上,尽量满足学生的意愿。每个小队中都含有各个层次的学生。
在给自己小队取名和设计标志的小队讨论活动中,我发现了两个新的问题。一种情况是有些队员不太愿意接近小队里缺点明显或能力落后的同学。这种表现是非常微妙的。在讨论时,只有后进生坐在一边,老师提醒其他队员应主动招呼他一起参加,有队员虽然这样做了但并不热情。另一种情况则相反,有些队员总是自己游离于小队之外,大家头碰头聚在一起,他却并不主动凑向前,队员热情招呼了,他还是那样,好像他并不是这个小队的一员。我想可能是他对新团体还缺乏归属感吧。几次的语文学习讨论中也有类似情况出现,这令我着急!我想,表现十分微妙的“不接受”与“不被接受”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肯定会影响小队成员之间的友好合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