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院校的学生发现新闻.通常有以下3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他们在上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主动到社会上发现新闻线索、采写新闻。1979年初冬的一天,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的学生段心强.路过北京和平里一家副食商店时,发现柜台前排着很长的购买酱油的队伍.觉得好奇,就问那些人为什么要抢购酱油。有人告诉他:现在社会上传闻,有一对男女青年谈恋爱没成,女的跳到酱油厂的大酱油缸里淹死了,很多酱油不能吃了。他觉得这是一条关系到百姓生活的好新闻,马上追踪采访。可酱油厂领导告诉他:女青年跳到酱油厂自杀的新闻是谣传,酱油真正紧张的原因是酱油厂因厂房年久失修,快要垮塌而停产了。那么,为什么这家酱油厂的厂房不提前维修呢?原来,厂里在3年中打了35次报告,有关部门始终没有批复。进一步挖掘原因,这个新闻系学生又发现,原来上级也拨过一笔修厂子的资金,不过被区里截留搞重工业生产了。为此,他从这件事上发现有些领导机关只重视产值高的重工业.而忽视产值低的但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就采写了一篇《北京的酱油为什么脱销?》的分析性新闻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此稿还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段心强毕业后被留在了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社,成为一名很有实力的记者。
另一种情况.是新闻系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实习采访,发现新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李强,就是这样做的。2005年寒假里,他回到老家山西省沁源县交口乡尚义村,住在亲戚家,实实在在地搞了一次农民收支情况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农民负担太重。于是,他写了一篇长达4万字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寒假结束后,他把自己写的这份调查报告给老师看。老师很受感动.就推荐给了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该院院长范敬宜看。范院长觉得这个从小在省城长大的年仅20岁的小伙子能不怕吃苦,深入调查,写出这么详细、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实在不容易,就推荐给了《人民日报》,被该报加按语发表出来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