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采访
对题材对象的不确定性消减,除了资讯的收集——即借助文献与资料之外,还有一个更经常被编导采用的方式,这就是采访。
采访,是从事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手段,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采访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作用,在于它是除了资讯的收集之外,另一个接近和了解报道对象的基本方式,因此也成为保证节目制作成功的关键环节。采访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接近和了解报道对象,逐步缩小问题空间,为最终节目的成功制作准备条件。
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的报道都缺少不了采访,然而二者之间仍有不小的区别。它表现在:
其一,电子媒介的采访除了是一种工作手段之外,还是一种报道形式。像新闻调查、新闻访谈等,采访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节目形态;采访不仅仅是搜集资料,而且更把采访的过程直接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从直接的采访过程中获得更为感性的印象和认识。这些由画面与声音共同完成的直观效果,是纸质媒体的采访不可能具备的。
其二,电子媒介的采访过程更加复杂,不仅需要以文字记录的采访,而且需要以现场画面和同期声记录的采访。现场画面和同期声的资料在未来的报道中成为基本的信息形态,观众不仅仅从画面了解文字信息,而且感受画面,包括现场空间、情绪氛围、光影效果等等。有学者把它称为“视点的亲历性”。有时候,采访与拍摄是无法绝然分开的:或者通过拍摄来进行采访,或者采访时先拍摄下来,在后期剪辑时才构思文稿。
其三,电子媒介的采访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比如演播厅访谈、出镜采访、电话采访、隐性采访、随机采访等。
采访的最大困难表现在它是一种和人打交道的活动;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和采访者打交道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陌生人。没有一个电视编导有可能只和自己熟悉的人打交道.本来,和人打交道就比和物打交道要难得多,和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人打交道,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而采访还不是一般的和陌生人打交道,不是向陌生人间路或者与陌生人同席而坐,而是要陌生人主动地和自愿地向你提供信息或资料,并且配合你的似乎没完没了的发问——即便这样的发问影响他的生活、引起他的不快、刺激他的神经、触及他的灵魂。在世界上,就像没有两条河是完全一样的,同样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与某个陌生人打交道的经验,不能原样照搬,运用到与另一个陌生人打交道之上。比如,在采访时,究竟如何做记录呢?一种是当面拿出录音机或采访本做记录,但有时这样做却会引起被采访者的警惕或不快,就会把原本融洽的气氛破坏了。有一次两个女记者采访电影演员周里京,当问及《女足9号》在广东清远发生的事件(某个狗仔队记者纠缠摄制组,提了许多不该问的问题而导致冲突)时,女记者马上掏出录音机递给周里京。周里京一看到录音机马上说,你要录音那就没法谈,断然拒绝采访。因为广东清远事件此时已经导致媒体与演员的冲突,当周里京意识到他的话将被记录在案,是否对自己有利没有把握时,他就要考虑了。相反的,有的采访者在录音机面前马上意识到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都成了宝贵的资料,便会很兴奋;如果不录音,不记录,他又会认为你对他说的话一点不重视,以为自己受不到尊重,因而也会影响情绪。这就是与陌生人打交道的难处。
这里,又涉及到所谓不确定性的问题。换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你不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你和他之间彼此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你和他彼此陌生因而缺少交流的感情基础,以及知识、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基础。在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之时,出于人际交往的成规与经验,彼此是很难有深入的交流的,更谈不上获取信息了。几乎每次的采访,记者都要面对陌生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