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确保团体的资源供给(含物力和财力)。
由《台湾政论》的运作方式可见,《台湾政论》除了像《文星》、《大学杂志》一样发挥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作用之外,还发挥了前两者没有的第三和第四种作用(第一期就再版了五次,第五期销量已达五万份还有两千份海外订户)。《台湾政论》结合了宣传理念、汇聚力量与直接的选举运动,避免了文人办杂志时期坐而论道、空谈理念的弊端,更加务实:与实在的政治反对力量结盟,整合与动员了反对力量;争取了群众力量,动员了群众热情,建立集体抗争的模式,实际发挥了将反对力量组织化的功能。《台湾政论》与执政者的对抗立场、论政焦点立足台湾的特点也都为其后的台湾党外运动诉求定下基调。而且,《台湾政论》还是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第一本由台籍人士创办和主导的政治异议杂志。
1975—1979年,台湾面临着重大的内外政治经济危机——石油危机带来经济的大萧条;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去世,严家淦继任“总统”,蒋经国准备进行权力交接,于1976年出任国民党主席。1978年3月21日,蒋经国通过国代投票当选第六任“总统”;12月16日,美国卡特政府宣布承认中国,台湾的外交空间日益缩小,外交处境日益不利。台湾当局在国际外交上遭遇困境,岛内舆论质疑其执政的合法性,台湾的本土化诉求在政治、文化领域相继展开:1977年8月,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发表《人权宣言》,表示“台湾的将来应由台湾一千七百万住民决定”,台湾的乡土文学与反乡土文学的论战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1977年11月,台湾进行了实施地方自治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方选举——五项地方公职选举。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为了安抚台湾地方势力,同时保证自身利益,制定了两个部分的选举制度:第一部分是《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及相关法规规范的各级公职人员的选举制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