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市场定位的风险——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认清创业的目的和动机
无庸讳言,创业路上必然充满了风险和艰难,只有在创业前认清目的,明确动机才可以成功。目的明确,动机明了,创业就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
在创业之前,在你将花掉大部分与家人在一起的休闲时光和自己的闲暇时间,放弃很多其他途径的成长机会,甚至拿自己未来的一生命运作一次赌注,你必须对你想要创业的目的或动机作一个发自内心深处的罗列,这会极大地减少创业的盲目性。通常创业的目的和动机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动机:为生活所迫。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而不得走上创业之路。
第二种动机:为了追求独立和自由,不愿为别人打工,喜欢自己做老板的感觉。通常这种人不仅个人能力强,而且有着极好的人际关系,被老板压制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得不转而创业,仿佛当年的石达开。
第三种动机:心理不平衡,想一夜暴富或积累更多的财富,迅速提高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
第四种动机:源于个人理想,想要开创一项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创业动机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甚至是千奇百怪的,有多少人选择了创业,就会有多少种创业的动机。而动机是推动前进的动力,“穷则思变”,想改变“穷”这种状态的欲望就是一种推动力。如果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那你就不能强有力地去争取,因为一切对于你都是可有可无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富不过三代”“富两代腐两代”这样的现象,因为他们丧失了推动自己不断奋斗的动力系统。所以,在创业者上路之前,有必要先要给自己找好动力源,不然,半路就很容易抛锚熄火。
从一些成功创业家来分析以上四种动机,而大略看来,出于最后一类动机,成功率较高;而出于其他动机,特别是第二类动机,成功几率较低。为什么?且看下文分析。
有的人创业的原始动机是因为在公司觉得没趣,觉得工作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想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一把当老板的瘾,这样的动机是有问题的。以上的原因很可能是做出创业决定的一个催化剂,但是不应当是主因,否则这个创业断无成功的可能性。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创业不知老板难。在选择创业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离老板的角色有多远。拿绝大多数新开的小公司、小工厂、小店来说,老板一般也要兼任伙伴之职,每天忙里忙外,早出晚归,说辛苦,比打工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不用再看老板的脸色,可还要看顾客的脸色,还要看供货商和经销商的脸色,大多数情况下,忍气吞声是免不了的。如果生意不好或管理失当,还要面对员工辞职的压力。万一生意不顺手,很容易把自己的身家都要赔上。可以说,做了老板就没有多少退路,因为你是企业全部风险的终极承担者。
如果创业者对上述问题认识不足,由此产生种种对于未来的幻想,毫无疑问,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创业动机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幻想对于创业却可能是无益的、失望的,如果它成为了唯一的创业理由和动力,那带来的将是害处,甚至危险。
每个人都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都希望自己能够给自己做回主,比如工作不用看别人脸色,自己的想法能够说了就算,还有不用别人批准等,但是,当你真的以为选择创业,自己做了老板,就能实现这样的“自由”,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选择创业,其实是选择了更大程度上的“不自由”!表面上看,你可以迟到,甚至可以不用上班,并没有人来限制你;实际上你将比以前打工时更加辛苦,付出更大努力,因为你是在为自己工作!事实上,你会比以前更加检点自己,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被你的员工、客户和关系网默默地看在眼里。
不仅如此,更大的不自由还在后头——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大都会遇到一些生存中的危机,当企业资金流断裂时,当企业发生亏损时,当发不出员工薪水时,当你被客户骗了一大笔足以让你倒闭的资金时……这时的你再也难以感受到做人的轻松与自在,即使你苦不堪言,也不得不装出笑脸。你不能跟家人说,因为他们会担心;你不能跟客户说,因为他们只会离你而去;你更不能跟员工说,因为他们在危机中尚且处在一种惴惴不安的状态当中。
从许多新生代企业家的经历中可以看到,真正的创业动机并非为了赚钱,而是源于某种理想,一项调查也显示,“追求更大的成就感”是民营企业家最大的精神动力。马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马云的创业动机似乎从一开始就是纯正无暇的,自1999年创业,阿里巴巴就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强烈使命感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路。马云的心态是相当平和的,然而心态平和的人却可以是豪情万丈的。马云出于帮助企业做生意的目的,创办了阿里巴巴,出于帮助商铺和个人之间买卖交易方便的目的创办了淘宝网,之后涉足金融业的支付宝,以及阿里妈妈也应运而生。
马云是那样地乐于助人,以至于人们给他的回报也是如此的深厚: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后的市值超过200亿美元,并且马云本人也受到了众多人的爱戴和尊敬,成为了新时期创富精神的代表,成了人们心目中无以取代的精神偶像。
真正赚大钱的人,要把钱看轻,正如马云所说:“我最初的创业理想并不是想成为一个百万富翁,更不是千万富翁。如果真想赚钱,没有激情、没有眼光、没有亲情,你就不可能成大气,男人要培养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胸怀,胸怀怎么培养大的?是气的,冤枉大的。”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创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之路能够延伸的距离。人们常常看到许多的创业企业,在初期的前几年快速成长,就像是旭日东升一般,让人为它的亮丽表现感到激赏。但可惜的是,几年过后就开始走下坡路,风光不再,甚至黯然退场。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中缺少了理想。
创业者的动机完全出自于发财致富,这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这是创业者建立企业的唯一目标,其结果往往未必最佳。一般说来,只注重积累财富的创业者常常不会把眼光放得太远,这使得他们更注重战术,而不是战略上的决策。他们的公司或许能在短时期内非常成功,可一般不容易发展成大型的出色企业,从而给投资者和创业者本人带来持久的回报。
仔细分析之下会发现,当初的创业者在创业的初期只是为了想要赚钱,心中苦思要如何经营才能够与众不同,吸引消费大众的注意与支持,于是在风格上创新,有别于传统的同业;在商品上创新,提供消费者更物超所值的消费享受。当这些创新与市场上的传统竞争同业有着很明显的区隔,而且这些创新也真的能够符合消费者的期望,于是果真就吸引了大批客户或者消费者的喜爱与支持,生意红火,业绩不断地向上攀升。
可是经过两三年后,创业者最初的赢利目标已经达成后,就迷惘在当下,找不到下一个可以凝聚共识、一起努力的目标了,这就是缺乏经营理念与理想所造成的。
在创业的道路上,会有顺境与逆境、有高峰有低谷,在面对逆境、困境与低潮时,创业者唯有重新设定目标,继续追逐理想,才可以再度点燃创业时的热情,产生持续努力下去的动力。
慎选项目,避免盲目跟风
在初次创办企业时,创业者要从自身优势出发,选择有限而明确的经营项目,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减少创业风险。
大干世界里,行当多得不可胜数,可对一个具体的创业者来说,由于他所拥有的资源有限,经不起初创期的风险,这就需要谨慎选择创业的项目,以防止落人不必要的陷阱。
在巨人大厦危机之前,史玉柱是一个觉得有赚钱机会就不会轻易放弃的人。但是经历了这一次切肤之痛的教训后,他不再轻易做一些无谓的冒险,决定投资项目越来越谨慎了。
在这之后的10年中,史玉柱只做了三件事:做保健品、买入银行股票、做网游。而在保健品当中,几年时间只做脑白金一个产品。出于谨慎的考虑,很早就研制出的黄金搭档,直到2002年才最终被推出。如今,史玉柱手里仍有十几个新产品,但他一直不肯推出去,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由于史玉柱的事业越做越大,因而,很多人也希望史玉柱去扮演风险投资家的角色。
“在互联网项目上面很多人找我们。如果有好的我愿意投,有的人只想投几十万,但是项目不好,我就不愿意投。但如果是好的;原来是几十万的我愿意去花几亿买他的项目,买了之后就不是风险投资,是我们的项目。我们不怕花钱多,但要控制项目的风险。”
为了保证自己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而酿成大祸,史玉柱在巨人投资公司内部建立了7人的决策委员会,投票决定提名的项目。几年下来,虽然汽车、手机等很多富有诱惑力的机会都出现过,但均被决策委员会拒之门外。
国内某家汽车公司转让股份,找到了史玉柱。史玉柱也动心了,但遭到决策委员会的拒绝。史玉柱曾对手机行业动心,希望能收购国内的某家手机企业,最终也被决策委员会否决。
现在中国的机会太多了,你不用去找机会,机会都会自动找上门。史玉柱认为:创业者的最大挑战在于是否能抵挡诱惑。宁可错过100个机会,不可投错一个项目,过去10年,他抵挡住了诱惑。他这10年所做的三件事:保健品、金融投资、网游都很成功,没有失败。
由此可见,选对项目对于创业者而言是何等重要。不论你的具体情况怎样,如果你要创业、要选择创业项目,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普遍原则:
1.选项目要立足长远
任何项目的本身,有一个怀胎、孕育、出生、发育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创业者对一个具体项目,有一个认识、理解、通透、把握的过程,这是一个历史过程。由此决定了创业的过程是人与项目长期相互融和的过程,也决定了选择项目必须立足长远。
著名的教育软件开发商科利华公司的创始人、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宋朝弟,曾积极推广所谓的“量子理论”——要么不运动,一运动,就要跳跃,不追求渐进发展。宋朝弟称科利华不追求“百年老店”,认为老字号意味着保守,不思创新与变革。经过了初期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后,在“量子理论”的支撑下,急功近利的做法成了科利华所谓“顺应时代的聪明选择”。不惜代价地扩张、不惜成本地买壳上市、不顾回报地投资互联网等一系列惊人大手笔,让科利华公司的溃退速度像量子理论一样迅速,甚至比它前期扩张的速度更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