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4861
  • 作      者:
    周长城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周长城,男,1957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现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国际社会学学会会员,美国社会学学会国际会员,国际生活质量研究学会会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Ⅱ)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保障研究项目首席负责人。<br>    湖北省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曾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教授,英国利物普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数次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挪威、西班牙、拉脱维亚、新加坡、日本、捷克、泰国、菲律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出版《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等著作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对现有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总结与借鉴。密切关注国际学术界或国际组织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动向,并全面考察国际生活质量指标的构建中有关权重的设置和综合指标构建的方法;在原有构建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活质量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这一指标系统以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为主,并依据此指标系统对当前社会的总体形势和具体的生活领域进行评价;在重构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并考察相应的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运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城市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估。评价分为总体评价和不同领域的评价,以此反映人们对现有客观状态的主观感受,并折射出不同生活领域的影响差异,为确立客观生活领域的权重提供依据。
展开
精彩书摘
    (二)闲暇与全面小康<br>    闲暇作为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人的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马克思曾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讲,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①而人类想要建立自由王国,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实现自由的时间,即闲暇时间。因此,工作日的缩短,自由时间的增加,是建立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同时,闲暇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可以说,休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的价值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人的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毫不夸张地说,健康高尚的休闲乃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br>    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原则。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才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史说到底是个人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力是判定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历史尺度,而人民生活质量则成为判定一个社会发展健康和完善程度的价值尺度(周长城,2000)。因此,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相联系,追求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目标的关键。事实也证明,单纯的经济增长,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预期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开始呈下降趋势,他们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代价来维持高生活水准(吴忠民,1997)。追求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br>    二、闲暇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br>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是在综合国内外闲暇研究的指标设计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建构的,共分为四个部分:<br>    (1)闲暇时间。“闲暇时间”选取的指标是在综合中国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有:居民周平均日闲暇时间(分);居民工作日闲暇时间(分);居民休息日闲暇时间(分);不同性别群体闲暇时间;不同年龄群体闲暇时间:不同文化群体闲暇时间:不同就业群体闲暇时间。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br>第一章 生活质量与社会指标<br>一、发展理念的转变<br>二、社会指标运动的兴起<br>三、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契合<br><br>第二章 生活质量研究的基本范畴<br>一、生活质量的概念<br>二、生活质量的研究领域<br><br>第三章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结构要素<br>一、指标体系的测量维度<br>二、指标体系的测量方法<br>三、指标体系的操作化<br><br>第四章 个体层面的生活质量<br>一、经典理论阐述<br>二、重要相关维度分析<br>三、代表性指标体系分析<br><br>第五章 群体层面的生活质量<br>一、经典理论阐{术<br>二、群体层面生活质量的引申思考<br>三、代表性指标体系分析<br>四、启示与借鉴<br><br>第二编 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的选择与评价<br>第六章 客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br>第七章 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指标及其评价<br>一、物质福利的影响因素<br>二、物质福利指标体系的构建<br>三、物质福利状况评估<br><br>第八章 生活质量的消费指标及其评价<br>一、消费与生活质量研究背景<br>二、指标框架与确立原则<br>三、消费生活质量的状况与评价<br>四、消费指标反映的成就和不足<br><br>第九章 生活质量的健康指标及其评价<br>一、健康测量方法与指标选取<br>二、卫生资源状况及其评价<br>三、健康状况及其评价<br><br>第十章 生活质量的教育指标及其评价<br>一、建构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br>二、教育发展状况评价<br><br>第十一章 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障指标及其评价<br>一、社会保障与全面小康<br>二、社会保障评价指标的确立<br>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评价<br><br>第十二章 生活质量的社会公正指标及其评价<br>一、社会公正与生活质量<br>二、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城乡收入差距分析<br><br>第十三章 生活质量的公共安全指标及其评价<br>一、社会公共安全测量与指标体系选取<br>二、社会公共安全现状与评价<br><br>第十四章 生活质量的环境指标及其评价<br>一、环境质量测量及其指标选取<br>二、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br>三、环境保护现状与评价<br><br>第十五章 生活质量的闲暇指标及其评价<br>一、闲暇、生活质量与全面小康<br>二、闲暇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br>三、闲暇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br><br>第十六章 生活质量的居住指标及其评价<br>一、居住质量与生活质量<br>二、城镇居民居住质量指标体系建构<br>三、城镇居民居住质量评价<br><br>第三编 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br>第十七章 主观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测量的可行性<br>一、概念辨析<br>二、幸福感的不可测量观<br>三、幸福感的可测量观及其具体操作<br><br>第十八章 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研究<br>一、研究的必要性<br>二、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br><br>第十九章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br>一、对国内现有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总结与评价<br>二、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br><br>第二十章 矛盾与制衡中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br>一、从定量思维向定性思维的转变<br>二、指标体系建构的多重矛盾<br>三、指标体系建构的制衡问题<br>四、指标体系建构的审慎认知<br><br>第二十一章 指标反映的现实问题<br>一、生活质量各领域的重要性与满意度<br>二、重要领域满意度低的现实因素<br>图表目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