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特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75366
  • 作      者:
    刘小妹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小妹,女,汉族,1977-年3月生。2001—200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宪政思想史、宪法学基本原理、民主理论与制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特质研究》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预设为主线,借助民本、民权、民主、民意这一组范畴,解读中国近代宪政理论在对民主与权利的理解、权力结构的设计、民意作用机制以及宪法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诸多特质。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是,中国政权合法性的落点:政权合法性中的民意认同被授予了统治者(政府),而非内化于宪法,因此,在政府与宪法的关系中,不是政府必须依照宪法行动,而是政府实际上主导着制宪权。
    对于本文来说,重要的不仅是结论本身,得出结论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更为关键。宪政的特质是一个宏大的叙述,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路径来解读。本文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预设为主线,从民权和民意的角度,借助价值法则、政治法则和程序法则这样一组层次分明的范畴,o解读中国近代宪政的特质,及其形成原因、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中国近代宪政模式限定了一个什么样的宪政转型目标和路径。
    调整个人利益和国家(公共)利益的关系,兼顾二者,是所有政治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西方文化对此一直走的是一条外在超越的道路,它通过宪法在自由、民主的价值之上构建了一个协调机制,以达到在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的目的;中国文化,因预设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故而秉承一贯的内在超越的思维范式,并寻找到了“民权”这个可以打通自由与民主的价值分界并融合二者的内在的价值交织模式。外在的超越与协调需要一套合理的“程序规则”,而内在交织与互融则更加需要“道德的训诫”。如是,中国近代宪政的特质将主要通过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表现出来。
展开
目录
导论
选题由来
何谓宪政?
宪政的特质
以民权、民意为视角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近代宪政的语境
一、走向近代化
(一)“近代”是一个“他者化”的历史标识
(二)线性历史观
(三)被刺的中国:仿行宪政
二、为什么选择宪政
(一)洋务派的兴衰与中体西用
(二)“用”宪政强国
三、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宪政与国家
(二)宪政与传统文化

第二章 中国近代宪政的理论基点
一、宪政的价值体系及其正当性
(一)宪政的价值体系
(二)国家富强价值诉求的正当性论证
二、寻求传统文化资源:儒家群己观
(一)人者,仁也
(二)君者,群也
(三)政者,正也
三、近代知识分子对“自我与共同体关系”的思考
(一)个人自由的引入
(二)自由民族主义国家观
(三)国民:国家与个人相融和谐
小结:中国式“共和

第三章 中国近代宪政理论中的民权与民主
一、民权概述
(一)民权的词源
(二)明治日本民权的词义
(三)近代中国民权的词义
(四)一组概念:民本、民权、民主
二、民权与民主的变奏
(一)介绍西方民主制度
(二)倡民权斥民主:王朝中国
(三)以民权对接民主:民族中国
(四)放弃民权选择民主:中华民国
三、民权所能容纳的民主制度
(一)西方民主的中国解读:目的、手段与效用的错位
(二)多数人的统治
(三)议院制度
(四)积极参与
四、民主观念的转捩
(一)从“民主”到“民治
(二)“民”的所指的变化:利益一致性的分拆与重新整合
(三)民主与专政
(四)经济民主
小结:中国近代民主的特质

第四章 中国近代宪政制度设计的特点
一、对利益一致性的诉求
(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绝对多数统治
(三)代表制
二、集体主义权利观
(一)权利的道德性
(二)义务本位
(三)社会经济权利
(四)“依法”享有权利
三、相对集中的权力模式
(一)“开明专制”情结
(二)权力结构
四、经济制度的政治性
(一)经济与政治的交融
(二)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

第五章 民意机制与合法性
一、合法性中的民意机制:宪法与政府的关系
(一)作用机制
(二)民意机制与宪法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三)好政府与好人政府:宪法与政府谁更受敬畏
二、合法性之外的民意机制
(一)议院中的民意机制
(二)舆论与民意
三、民意机制的宪政价值
(一)宪法的合法性
(二)民意机制与宪政理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