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1521
  • 作      者:
    张涛,项永琴,檀晶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涛,1961年生于山东临清。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获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兼职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易文化研究》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在易学文化领域用力尤多。已出版《经学与汉代社会》、《秦汉易学思想研究》、《周易述导读》(主撰)、《钱大昕评传》(主撰)、《儒家经典研究))(主编)等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
    项永琴,女,1975年生干山东海阳。1997年毕业于烟台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文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
    檀晶,女,1974年生于山东汶上。1998年考入山东大学,2001年,2004年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鲁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韩国圆光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尤专于魏晋南北朝文献研究。著有《西晋太康诗歌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把中国传统救灾思想(1911年以前)的发展划分为远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而战国、两汉、北宋和清代为四大高潮。作者对中国传统救灾思想进行了广泛考察和系统梳理,遵从以人为本、以人物为核心的传统学术理念和著述原则,精心撷取典型人物的典型思想,全面分析和总结他们关于防灾救灾的思想主张及其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一部以救灾思想为线索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对于今天正确开展灾害防治工作,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夏代是史书记载的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的高级阶段。它脱胎于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制度在夏代继续发展成为集族权、神权于一身的宗法式王权。随着这一时期世袭制度国家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理性思维开始萌发,对天人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初期天道观念形成,出现了崇拜祖先和自然的原始宗教,等等。
    殷商王朝建立后,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思想意识方面最为显著的反映就是宗教思想的变化。在商代,崇拜上帝和祖先的一元神宗教取代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殷人把神的世界叫做“上”的世界,在“上”的世界里,有一个至上神是最高统治者,这就是“帝”或“上帝”。在“上”的世界里,上帝有许多臣吏分管各种事物。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这种对上天和祖先的崇拜无疑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大自然是神秘莫测的,万物生长,众庶繁殖,都是自然的恩赐,而一切灾害,都是神降祸。每当灾害发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祈祷和祭祀,以求禳灾。此即天命主义的禳灾说。这也是殷人在应对诸如旱、水、蝗、雹、震等频发自然灾害时主要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水、旱、雹、蝗等各种灾害是自然界的自然现象,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手段落后,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极其微弱,面对自然灾害,更多地是被动接受。他们不了解这些灾害产生的原因,而是把它们都归结到上帝、自然神以及先祖的操纵上。因此,每逢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殷人首先要祈求于神、祖。从殷墟甲骨文资料中可以得知,殷人用占卜的方法,卜问农事和与农事有关的自然现象如风雨等,并祈求佑护。卜辞记载:“庚戌卜贞,帝其降堇”、“我其巳宾,乍帝降若;我勿巳宾,乍帝降不若”、“贞舞允从雨”等等。现在看来,这种思想的出现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有限认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带有盲目的迷信色彩,对救灾的积极意义很小。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先秦时期:救灾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第一节 西周之前:救灾思想的滥觞期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救灾思想的飞跃发展

第二章 两汉时期:救灾思想的第一个高潮
第一节 两汉灾情概述及原因浅析
第二节 两汉帝王的救灾思想与举措
第三节 贾谊:重农贵储
第四节 董仲舒:多方备灾,为儒者宗
第五节 史学家司马迁与刘向:倡节俭,主赈恤
第六节 易学家京房和郎:讲论卦气,消弭灾异
第七节 《淮南子》与《盐铁论》:民为国本,节俭济民
第八节 贾让、王景等治水专家:治河防灾,以工代赈
第九节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爱民济民,各抒己见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救灾思想的承继期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情况及原因探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的救灾思想
第二节 傅玄:重农业,修人事
第三节 贾思勰《齐民要术》:农业救灾思想的集中体现

第四章 隋唐时期:救灾思想的日趋完备
第一节 隋唐时期灾情概述及原因浅析
第二节 隋唐时期帝王的救灾思想
第三节 姚崇:灭蝗斗士
第四节 刘晏:灾民自救的倡导者
第五节 陆贽:养民资国

第五章 宋元时期:救灾思想的新跨越
第一节 宋元灾情概述及灾害原因浅析
第二节 宋元帝王的救灾思想及举措
第三节 苏轼:“救灾恤患,尤当在早”
第四节 司马光:敦行节俭
第五节 王安石:“愿见井地平”
第六节 二程:心系百姓,关注荒政
第七节 朱熹:“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第八节 董煟:荒政专著,引领风气
第九节 郭守敬:水利神人,千古名存

第六章 明朝时期:救灾思想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 明代灾情概述及灾害原因浅析
第二节 明代帝王的救灾思想
第三节 海瑞:一心为民,苍天可鉴
第四节 张居正:图谋更化,富国强兵
第五节 徐光启:《农政全书》,有裨荒政
第六节 荒政典籍:博论纵横

第七章 清朝时期:救灾思想的第三个高潮
第一节 清代灾情概述及灾害原因浅析
第二节 清代帝王的救灾思想
第三节 清初三先生:聚焦于“民”,继往开来
第四节 魏源:经世致用,“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第五节 林则徐:水利为本,全方位救灾
第六节 曾国藩:“民之得伸,自曾左始”
第七节 左宗棠:“为政先求利民”
第八节 张之洞:“务本以养民”
第九节 梁启超:以民为本,社会保障
第十节 荒政专著:荟萃宏论,承前启后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