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三、四月起,各地广泛开展了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据中央农村工作部二处1955年7月26日编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最近的简情》统计,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贯彻“停、收、发”方针后,原有的67万个社中,有65万个巩固下来了。“缩”的情况是:浙江15000个,河北。7000个,山东4000个。其他省份无大变动,有的还有所增加。
1955年春,毛泽东对农村紧张形势的看法与邓子恢等人是一致的,因而也赞成在部分地区停止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但是,到了5月,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农业合作社不但不应停止发展,反而应该加快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发生这种变化呢?
一是毛泽东感到粮食并非以前说的那样紧张。这年春天,正当农村销粮大幅度增加,而缺粮的呼喊声也越来越大的时候,中共中央收到了一份反映山西闻喜县宋店乡粮食统销情况的材料。其中说,这个乡原本要求供应粮食10170斤,经过对统销工作进行整顿后,不仅不要供应,而且还多余6200斤机动粮。有些农户本可以自给自足,看到别人向国家买粮食,自己也跟着喊粮食不够。也有的农户本来有余粮,只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售粮太少或别人前来借粮,故意和别人一起喊缺粮。有的基层干部因为自己多买了粮或包庇亲友多买了粮,明知缺粮是假,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由于没有经验,统销办法不规范,也助长了供应不公或宽打窄用。不缺粮而喊缺粮的人中,各阶层都有,而以富裕中农为多。类似的材料中共中央还收到了一些,由此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原来对农村粮食紧张情况的估计是言过其实了,形势并没有那么紧张。
二是毛泽东此时认为党内有部分人不愿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对办农业合作社采取消极态度,这种状况必须改变。4月下旬,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南方视察。此时正是春暧花开时节,毛泽东在视察的途中,看了铁路公路两旁庄稼的长势,听了一些地方负责人的汇报,对农村的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他说:“说农民生产消极,那只是少部分。我沿途看见,麦子长得半人深,生产消极吗?”尤其是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柯庆施对他讲了一个情况,说他经过调查,县、区、乡三级干部中,有30%的人反映要“自由”的情绪,不愿意搞社会主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