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贫困与生活救助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关于贫困的理论研究
二、贫困的根源与后果
(一)贫困产生的根源
关于贫困产生的根源,许多学者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形成了多种理论和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有:主体不发育论、供体不平等论、载体不完善论、科技落后论、阶级划分论、贫困的代际传递论、社会封闭论等。
1.经济学根源
(1)主体不发育论
主体不发育论即人的素质论。主体不发育论者认为,人的素质低下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其中,人的素质又可分为个人素质和群体素质。个人素质低下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受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较弱,道德水平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素质差的人只会遭遇失败,从而陷入贫困。个人素质论者认为社会上只存在个人贫困或者家庭贫困,贫困的产生与社会制度、自然条件、政治制度、经济改革等无关。群体素质论者则认为,贫困是一种群体现象,以地区贫困或阶层贫困的形式出现。例如,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形成了不思进取的贫困文化,从而导致整个地区的普遍贫困。
(2)供体不平等论
供体不平等论从社会分配、资本缺乏、政府行为、制度短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贫困产生的根源。其中,社会分配论认为,贫困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平等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权利分配等原因,被分在社会底层、无法拥有权利的人群就会陷入贫困。资本缺乏论认为,贫困是因为缺乏资本。纳克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收入水平低,导致储蓄水平低、缺乏资本,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导致低产出、低收入的最终结果。因此,纳克斯提出了“一国穷还是因为它穷”的著名命题。政府行为论认为,政府的经济决策和教育政策的错误将导致居民的贫困。制度短缺论指出,贫困的根源是制度的短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