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公共听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694073
  • 作      者:
    李春燕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五年前,我将“公众参与与行政法”作为给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讲课的论题,当时,不少博士生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课后,他们恍然大悟:公众参与是现代行政法与传统行政法的重要区别所在,也是现代行政法的实质精神。而公众参与恰恰是以行政程序作为载体的。公众参与的基本方式就是行政听证。近年来,在具体的行政程序制度建构方面,行政听证制度受到学者们的青睐,这与行政听证制度自身的功能有关,更与《行政处罚法》、  《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将行政听证制度引入公共行政实践分不开。
    当法律、法规确认了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地位之后,对行政听证制度的研究,就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而且,行政法学作为应用法学,如果其研究脱离公共行政实践,或者无视公共行政实践,那么其理论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这本著作的最大特点是立足于我国公共听证实践,对公共听证的价值、我国确立公共听证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公共听证的目标定位与适用范围、公共听证的基本制度以及保障公共听证实现其价值与目标的其他配套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提炼出公共听证应遵循的一套基本准则。虽然,本书中的某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整体而言,该研究对完善我国关于公共听证的立法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江必新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春燕,1973年3月出生于山东禹城,法学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浙江财经学院。曾在《行政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兰州学刊》、《中州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并参与《行政法律责任研究一一多元视角下的诠释》(朱新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论公法原则》(胡建淼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国家赔偿问题研究》(马怀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等多部著作的撰写。
展开
内容介绍
    虽然,《中国公共听证研究》中的某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整体而言,该研究对完善我国关于公共听证的立法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法律、法规确认了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地位之后,对行政听证制度的研究,就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而且,行政法学作为应用法学,如果其研究脱离公共行政实践,或者无视公共行政实践,那么其理论价值也将大打折扣。这本著作的最大特点是立足于我国公共听证实践,对公共听证的价值、我国确立公共听证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公共听证的目标定位与适用范围、公共听证的基本制度以及保障公共听证实现其价值与目标的其他配套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提炼出公共听证应遵循的一套基本准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什么是公共听证
    一、公共听证的界定
    界定“公共听证”的概念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因为“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去思考法律问题。没有概念,我们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也无法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如果我们试图完全否弃概念,那么整个法律大厦将化为灰烬”。同时,概念的界定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概念所指涉的对象可能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若把握其本质,必须凭借持久的观察和深远的洞察力。况且,当以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来为某一现象命名时,该词汇的原有含义将影响阅读者对它的理解,如提起“公共听证”,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它与“听证”和“公听(会)”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法律文本使用的都是“听证(会)”概念的情况下。当然,在思想和价值观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概念界定的目标并不是寻求统一,而是让阅读者(或者交流者)明白论者的研究对象,以免除误解。
    本书对“公共听证”的界定,试图从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分析“听证”与“公共听证”在产生与发展上的关联性。二是分析“公共听证”在中国所指称的社会现象,并归纳出它们的特征。三是厘清“公共听证”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听证”与“公共听证”的关联性
    依据汉语的语法结构规则,“听证”与“公共听证”具有密切关系,似乎“听证”是“公共听证”的上位概念。若遵循这一思路,则必然还有一个与“公共听证”相对应的“私益听证”概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本身并不表明任何确定的意义,只有确定的时代和确定的地域产生的文化思想才给它们赋予实际内容”。或者说,“对那些历史形成的概念,我们不能任意地赋予含义。那些至关重要的政治和法律词汇,它们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及政体的命运相连,其含义是在人类无穷的探索与失误过程中得以稳定下来的”。这正如穆勒所说,“语言是经验积累的保管者,对于这种经验积累,所有以往的时代都做出了一份贡献”。
展开
目录
导言:寻找公共听证在中国的生存机理
一、写作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什么是公共听证
一、公共听证的界定
(一)"听证"与"公共听证"的关联性
(二)中国公共行政实践中的"公共听证"
(三)公共听证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四)关于公共听证的分类
二、公共听证的兴起
(一)全球化的诸多影响
(二)国内诸多矛盾的客观存在
三、公共听证的立法概况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规章
(五)国际条约
(六)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二章 公共昕证的价值分析
一、公共听证对行政机关的价值
(一)政治价值:提升公共行政的合法性
(二)法律价值:促进法治政府的建设
(三)社会价值:构筑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商与合作机制
二、公共听证对社会公众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主体性意识
(二)有利于社会公众获得"过程利益"
(三)有利于保障社会公众的实体权益
三、公共听证的成本与负面效应
(一)公共听证的成本
(二)公共听证的负面效应
四、理性对待公共听证的价值

第三章 公共听证的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转型期中国的价值选择
(一)从强调"稳定"到注重社会"和谐"
(二)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以人为本"
(三)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注重社会公平"
(四)从选举民主扩展至行政民主,从票决民主扩展至协商民主
二、法律环境:宪法的支持与制约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三)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
……

第四章 公共听证的目标定位与适用范围

第五章 公共听证的制度分析

第六章 公共听证制度的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