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说政治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26721
  • 作      者:
    陈伟,孔新峰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经典内容
    用通俗易懂的叙述语言讲述政治学的发展历史,记录政治学大师的人生历程,阐释政治学的重要理论,文字深入浅出,注重科学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精美图片
    2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绘画、雕塑、人像、书影、遗址等,与文字相辅相成,在展示政治学领域的博大精深的同时,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理想读本
    创新的体例、生动的内容、精美的图片和新颖的版式设讣等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让学习政治学知识变得轻松、有趣。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政治学的鼻祖,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看来,政冶学是人类的最高学问,是社会科学的“王冠学科”。学习政治学对十我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在公共管理和人才培养中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图说政治学》采用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引人“图说”理念,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晤言讲述政治学的发展历史,记录政治学大师的人生历程,阐释政治学的重要理沦,文字深入浅出,注重科学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同时,通过创新的体例和新颖的版式设计等多种视觉元素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具具有丰富文化信息的多彩阅读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闱中跨越历史的间隔、文化的差异、专业知识的障碍,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政治学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揭开政治的神秘面纱
    进入政治学领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政治”。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但要很好地回答,并非易事。事实上,寻求一个确凿的关于政治的定义,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许多政治学教科书开篇先给政治下一个标准的定义,试图在此基础上,阐明一套逻辑一致、自成体系的政治学基本原理,这种做法往往是徒劳,甚至还会带来误导。因为至今寻找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还是极其困难的,我们所接触的政治理论、政治学说,反映的不过是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多种思考之中的一种。至于什么是政治问题,还是让我们从政治现象谈起。
    人类以词语来描述特定的现象,因此,理解一个词语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我们使用该词时指的是何种现象。这就是说,当我们用“政治”一词时到底指何种现象。而各个时代、各个文化中的人们,往往对“政治”一词的理解又有所差别。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大可不必苛求于找到一条判断政治现象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从对话的情境中去理解人们说“政治”二字时指的是什么。一般来说,人们在使用政治一词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倾向。
    政治领域:游移不定的边界
    广义的政治概念,所指的包括人们共同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是公事而不是私事,涉及的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团体,而不是单个的个人。这样,“公”与“私”的区分可以看做讨论政治现象的前提。在国家形成以后,政治往往与国家这一公共权威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说国家大事就是政治。例如,国家领导人的换届、政权的更替、新政策的实施、两国元首互访等,显然是政治问题;而家庭琐事、爱情与婚姻、个人求职、企业管理等,显然不在常识所认为的政治问题范围之内。不过,政治的边界有时十分模糊,某一其他领域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会上升为政治问题,或被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例如,足球赛本是体育活动,但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两个在历史上有过怨恨的不友好国家之间的足球赛,就可能具有政治性质,成为政治事件。
    西方文化里“狭义”的政治
    狭义的政治概念,特指民主政治。所谓民主,就最基本的含义而言,可理解为公民参政议政。尽管政治实践与政治思考在各个文明中都存在着,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学只是在西方文明中产生。具体说来,是古希腊人首创了这门学科。古希腊人的城邦民主实践,使狭义的政治一词从最初起就有了特定的民主内涵。这样,“政治”作为一种处理公共问题的方式,与“独断”形成了截然的对比。政治意味着人们走到一起,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从而进行决策;这样,政治的过程,也就是一种人们就公共问题相互谈判、协商直至达成妥协的过程。所以西方的政治学家会告诉你:政治生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按照这一理解,中国古代的帝王统治下的帝国,其实没有政治生活,因为在这一结构中,帝王与百姓的身份是不平等的,专制君主可以不必求得百姓的同意而作出决定,甚至可以随时剥夺个人的财产,乃至消灭人的生命。所以,中国古代可以说是有“治”而无“政”,有官僚统治而无公民政治。
    当政治被理解为“权术”
    就感情色彩而论,人们使用“政治”一词,也常有褒贬之区别。尽管中国儒家文化以“积极入仕”来教育读书人,人们也对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显亲扬名的人刮目相看。但是,政治一词有时也在贬义的场合中使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朋友提醒你,某人是政治动物,是搞政治的,你要当心点!那么这位朋友并不是在赞扬此人,而是说这个人精于权术,以搞关系、拉帮派、玩阴谋为能事。汉语中的“政客”就是专用来指这样的一类人。事实上,把政治理解为权术的运用,政治领域成了藏垢纳污之所,成了政客们无耻的争权夺利的场所,倒也体现了一种类型的政治现象。人们也常常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天下乌鸦一般黑;东山老虎吃人,两山老虎也有利齿;西瓜滚到京城里,只有芝麻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些俗语中反映出的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活动的许多典型现象,从中也可以看到人们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内圣外王”:传统中国的政治理想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那样系统的政治学理论,但是政治思想却十分丰富。由孔子、孟子所开启的传统儒家的学说,既是关于做人的学问,也是关于“为政”的学问。儒家传统把做人与为政结合起来,把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儒家教育培养读书人,同时也就是培养官员,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使得读书人常感壮志在胸而时刻准备应皇帝的召唤,尤其在科举制兴起后,读书与做官更是紧密结合。北宋宰相赵普说他自己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儒家经典所包含的政治学智慧。中国古人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从“格物”到“齐家”,都局限于私人领域,但“治国、平天下”,则是政治问题。曾经有一个大学生辩论会,辩题正方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反方是“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不管正反两方如何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但“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区别,所体现的恰恰是家庭私人领域与公共政治领域的分野。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志向。“学而优则仕”,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随时准备成为一名政治人,“扫天下”被看做是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不过,中国古代人的政治热情并没有发展出民主政治的理念,民主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多少都与忠、孝、节、义连在一起,“民本”思想大胆提出“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古代民本的前提仍是皇权专制,与民主仍不可同日而语。对古代士人来说,往往忠于国家等同于忠于皇帝,由此不免造成人格的扭曲。当然,也有坚持真理和道义而逆龙鳞、批圣听的死谏者。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当代中国的政治教育当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使命,大力普及公民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而这里也涉及到政治主体的根本转变,这就是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政治人:从臣民到公民
    在中国文化背景中,臣民与公民的区别,体现着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区分。中国古代关于“民”的概念,总是与“君”、“王”相对而言。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的政治理想,简单说来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做大臣的要像大臣,做父亲的要像父亲,做儿子的要像儿子。怎么才叫像呢?照孔子的意思,其实就是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言行举止合乎礼法。从根本上来说,儒家政治维护父权,维护君权,坚决反对僭越。而这一理想,落实到现实生活的礼仪中,从臣对君、民对官的跪拜礼中便可以看出来。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君王确实掌握绝对的权力,君王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法的限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伴君如伴虎”等俗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中君臣关系的紧张。
    而公民则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政治身份,这种身份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在民主社会,政治主体才是公民。公民享有权利,同时承担公共义务。公民概念在中国是现代概念,体现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在西方则是另一种情况。古希腊政治就是一种公民政治。不过,在西方,古代公民与现代公民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古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他们要亲自参加决议、管理、审判等活动,要自备武器随时准备战斗,公民为城邦而生,城邦也因公民而具有活力。而现代公民则大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人们甚至可以安于一己私域,做一个政治冷漠的“消极公民”。在现代社会,政治领袖虽然在事实上拥有独特的影响力,但其法律身份与普通人士是一致的,无论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他们首先都是一国的公民。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揭开政治的神秘面纱
政治领域:游移不定的边界
西方文化里“狭义”的政治
当政治被理解为“权术”
“内圣外王”:传统中国的政治理想
政治人:从臣民到公民
政治的目标:低标准与高标准
政治学:社会科学中的“王冠学科”

第二章 古希腊人的政治理想
斯巴达:军营式的城邦
雅典:民主政治的典范
梭伦改革:“中道”政治的朴素形式
僭主政治:马上夺天下
民主派政治家克里斯梯尼的改革
光荣与梦想:伯里克利与雅典帝国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理想国”的设计者
走出“洞穴”
正义之邦
哲学家当国王
理想国的神话基础:上天堂下地狱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宗师
人从天性上说是一种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科学

第三章 古罗马人的政治实践
从希腊到罗马
罗马强大的秘密:混合政体
亦兵亦农的罗马人
西塞罗的教诲
罗马政体的演变:从共和制到帝制
罗马人的政治遗产
所谓“黑暗”的中世纪

第四章 明暗交错的中世纪政治
“蛮族”入主与民族国家的萌芽
天国理想和尘世秩序:基督教与教会制
教会学校:近代大学的兴起
西欧封建制与近代西方宪政的奠基礼
奥古斯丁与“上帝之城”
“哑牛”阿奎那
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寻求和平的保卫者

第五章 曙光微现:步入近代的政治学
“3R”运动和西方文明的新生
何谓“文艺”?“复兴”什么?
人文主义:重新发现人的价值
新型政治: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对峙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们
“邪恶的导师”:说不尽的马基雅维利
“北部”人文主义双杰:伊拉斯谟与托马斯·莫尔
东方发明对西方的影响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加尔文的神权政体
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宗教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国际政治”的浮现

第六章 自由主义:现代西方政治学说的主流
英伦三岛:滋养自由主义的沃土
霍布斯:海上巨兽“利维坦”的政治隐喻
由个人导出国家
约翰·洛克的《政府论》:“人类政府第一书”
《政府论》的“破”与“立”
两种理论武器: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
劳动与财产权:从“摘苹果”说起
亚当·斯密:要“市场”也要“伦理”
从同情心引出道德情操
正义:社会大厦的地基
“面包师”的利己与利他
“蜜蜂的寓言”:道德与经济的纠葛
斯密笔下的政府职能
大卫·休谟:“应然”与“实然”的分离
托马斯·潘恩:“世界公民”与“永远的反对派”
杰里米·边沁:功利主义导师
詹姆斯·密尔:被低估的“信徒”与“严父”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群己权界”之道
伏尔泰:启蒙精神的象征
卢梭的传奇人生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强迫人自由”的道德理想国
孟德斯鸠:探求“法的精神”
法国大革命: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名而行!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托克维尔:“多数暴政”
康德:德国自由主义的首要代表
如何实现“永久和平”
黑格尔及其新“利维坦”
“主奴关系”与“历史的终结”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西方世界的兴起:韦伯的解释

第七章 保守主义:传统与秩序
什么是保守主义
议员柏克
政治实践高于政治理论
“英国人的权利”与天赋人权
传统是各个民族的“公共银行和资本”
代议制的真精神
“反动派”梅斯特尔
德国早期浪漫派:“世界必须浪漫化”
拿破仑铁蹄催生的德国民族意识
张扬个性,歌颂英雄
回归自然,追忆童年
浪漫主义者的乡愁
艺术家当政
德国浪漫派众生相

第八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
欧文及其“新和谐村”
傅立叶及其“法朗吉”
圣西门:以实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劳动创造了人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异化”及其超越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阶级与阶级分析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暴力是新社会从旧社会中诞生的催生婆
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九章 共和主义:古典传统与现代转型
“共和”在西方政治学中的古代渊源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共和主义“复兴”
共和观念的近代转型
共和主义的现当代命运
哈林顿:切蛋糕纵论治国之道
联邦党人:在新大陆打造“新罗马”
“大共和国”何以可能
人性与党争:通往地狱之路由善意铺成

第十章 五光十色的20世纪政治理论
“光复罗马”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希特勒与德国纳粹主义
极权主义的真面目
“桂冠法学家”施米特
我分敌友,故我在
政治神学
主权就是紧急状态下的决断
阿伦特:伟大的女性政治思想家
反思极权主义
剧场式的政治
政治判断
以赛亚·伯林:自由主义大师
多元论的自由主义
奥克肖特:20世纪最出色的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
理性主义政治的谬误
哈耶克:一个老辉格党人
“两种理性主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