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53761
  • 作      者:
    高瑞泉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对于国人来说,20世纪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开始的一个世纪,最终以新中国进入世贸组织结束。在20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与“史”的这种天翻地覆巨大变化相映成趣的,是“思”的上天入地不断探索。换言之,与这一百年来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环境、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之同时,20世纪中国思想也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频繁发生,其多样性、复杂性和易变性也是空前的。与通常书写思想史时只注意少数最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不同,本书把一百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作为考察对象。
展开
精彩书摘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历史、理论与方法<br>    思潮研究不是新题目,但是“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是个大题目,需要学术界的许多同行合作,共同探讨,才可能进达“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的境界。任何深入的研究,都需要对前贤和我们自己已经做的工作做必要的反省,由此形成我们研究工作的新的出发点。<br>    一、思潮纷繁是一种现代现象<br>    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又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开始的一个世纪,最终以新中国进入WTO结束。在20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全世界都开始谈论“中国的崛起”。与“史”的这种天翻地覆巨大变化相映成趣的,是“思”的上天人地不断探索。换言之,与这一百年来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环境、社会结构、阶级状况、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之同时,20世纪中国思想也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与通常人们在书写思想史的时候只注意少数最著名的思想家的思想不同,我这里所谓“中国思想”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即在考察中国思想的变局的时候,将曾经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作为我们的观察对象。20世纪并不只贡献了坊间流行的教科书所说的那几位思想家,或者说,在思想史记录的思想家后面,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它们发生了,又消失了,或者转变了,即以另一种形式再生了。思潮频繁发生,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或者说,中国的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易变性。<br>    就思潮发生之频繁而言,这种状况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古代也有思潮的变化,如人们现在说的所谓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及清代朴学,就是对历史上那些横跨数百年的大时代中思想学术有某种主流的概括。或者说一种思想或学术形态在占据主流数百年以后,让位于另一种思想或学术形态,后者又会经历用现代人看来几乎是漫长的绵延过程。但是没有哪一个世纪像20世纪这样,各种各样的思潮频繁发生与转换,以至于无法用某一种学说来代表这个世纪。我们已经习惯将近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确实,作为中国的“哲学的突破”时期,春秋战国有过百家争鸣的辉煌,由此多多少少铸就了而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不过,当时的人对这种状况评价似乎并不高。譬如庄子就说:<br>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偏,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今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br>    后来的荀子用更严厉的态度纵论当时的诸子学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肴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br>    这里不必讨论庄子或荀子的意见是否合理,我们注意的是,无论是庄子所谓“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还是荀子所说“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虽然冠以“天下”这样的大词,都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思潮。刚刚随着“王官之学散于百家”的历史进程而产生的士类,也没有像现代知识分子那样同社会各个阶层、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密切的关联。与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的精神现象相比,先秦时代的思想活动的主体停留在单个的“子”或者少数可称作学派的小团体;与20世纪思想活动(包括由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影响、支配到社会变迁)的主体所具有的社会广泛性,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更不必说,虽然古代儒家有所谓修齐治平的理想,但是只有到了近代以后,尤其是20世纪,思想观念和理论具有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并因此成为某种共同社会信念;而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的瓦解和现代价值的艰难重建,也给各种试图填补信仰真空的理论以扩展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思潮纷繁是一种现代现象。<br>    现代中国思潮繁多的另一个原因是中西文化冲突。这场冲突是全球化的一部分。由于西方文化处于明显的强势,全球化造成了现代世界“知识的不公正分配,即新知识从北方到南方的不对称流动”,对于20世纪中国人而言,则是新知识从西方到东方的不对称流动。西方人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的美国人,不仅制定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重大规则,而且似乎源源不断地制造着各种“主义”。毫无疑问,它们的传播与中国社会的诸多思潮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主义”的传播和实践过程常常呈现为思潮运动,而与之对应或对抗的中国思想也通常会提出标为某种主义的主张,否则就很难有多大的社会号召力。研究者对所有这些现象称之为“某某主义思潮”。“主义”和“思潮”的对应,使得思潮这一现代现象有了相对确定的理论边界,也使得“思潮”成为现代学术的研究对象。<br>    二、思潮研究是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向度<br>    正像思潮之发生不自今日始,思潮之研究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我们现在还很难精确地说清中国学者注意到“思潮”这个概念的具体时间。对于历史上思想学术乃至社会心理的变化,古代历史学家常常用“风气”及其转移来描述,它与另一个寓意同样复杂的词“时势”有一定的关系。在社会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的时代,如何认识“时势”和“风气”常常成为巨大的挑战。近代以来的中国就是如此。进入20世纪以后,“时代潮流”、“世界大势”、“历史趋势”都是被反复追逐的东西。当然这一方面与进化论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基本世界图景有关,另一方面,也许是更深刻的方面,是中国确实处于变动涡流之中。对于“思潮”的研究因此而开始。梁任公的《清代学术概论》就是以“思潮”着眼的学术史,他推溯其思绪发于1902年所著《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如果从那时候开始算起,对于近代以来的思潮之研究就有了一百年的历史了。不过,梁启超作为思潮研究的肇始者,还是有某种理论自觉的。他一开始就说:  <br>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br>    可见“思潮”是个现代语词,当它与“时代”联系在一起被中国人日常使用的时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单数的用法。所以,在他看来,自秦以后,历史上说得上有“时代思潮”的,只有“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这个说法,被后来研究中国学术思潮的人们所继承与发展。譬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体裁就是全书通篇讲七个时代思潮,不过他不是像梁启超那样描写历史,而是将时代思潮归结为哲学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留到后面去讨论。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在描述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意义上使用“思潮”这个语词的。<br>    说梁启超有理论的自觉,是因为梁启超那本《清代学术概论》虽然是以思潮及其转变来考察清代学术史,但是已经注意到思潮尤其是“时代思潮”的一般特征。作为一个进步主义者,梁启超以为只有那些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才可能形成某种潮流。因此“思潮”的广泛影响本身就是思想之价值的表征;而“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一个时代的思潮,固然与前代的思想资源有关,但是梁启超并不用目的论来解释思潮的变更与消长。思潮之产生和发展,更多地可以用因缘来解释。思潮之为思潮,必有可以思议的内容,因而有相应的理性的成分。思潮都是由“持续的群众运动”而成,思想而有“持续的群众运动”又是由其内在的张力所致;不仅在某一思想主流下面包含了不同派别和倾向的争持,而且包含了某种非理性的力量:<br>    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成为一种权威,此观念者,在其时代中,俨然现“宗教之色彩”。……
展开
目录
    序<br>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br>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历史、理论与方法<br>    三角张力与人文寻求:中国大陆25年来思想论域之演变<br>    百年变革中的三种思想选择<br>    自由主义与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br>    “行走的观念”:20世纪中国思想的特质及其研究方法的思考<br>    天下思想与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中国问题·中国思想·中国道路论纲<br>    20世纪中国佛教思潮及其研究反思<br>    因势而起  异彩纷呈——近20年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述评<br>    国学思潮研究<br>    国学认同与学科反思——20世纪的国学思潮审视<br>    人文与市场的纠结:第三次国学思潮反思<br>    思潮与学术<br>    社会思潮史研究与哲学史研究关系简论<br>    走出两军对阵之后: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趋向<br>    “旧瓶装新酒”——兼论中国现代思想研究方法<br>    中国历史学如何回应时代思潮<br>    海外视角<br>    本辑作者简介<br>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