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崂山道教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1558
  • 作      者:
    任颖卮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任颖卮,1969年生,山东汶上县人,青岛瑾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少年时代,蒲公笔下那个有着诸多神奇道术的崂山道士开启了我对崂山的幻想之门:在一座白云缭绕、草木丰茂的海边高山上,有座房间高大宽敞的宫殿,里面住着一群会各种奇异法术的道士,他们快乐地砍柴饮酒做神仙!青年时代,因工作出差来过青岛,奈何行色匆匆,竟未暇与崂山见上一面。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2006年,即将中年的我因工作调动,举家迁来青岛,恍然之间,崂山竟成了自家瑰宝!我扑向崂山,扑向那位神交已久的密友——看不够的奇花古木,听不尽的惊涛拍岸,赏不完的碑刻题记,游不遍的道家宫观。待到心情平静下来,我不禁若有所失并若有所思:奇美的山海风光背后,崂山的灵魂是什么?它的精神魅力何在?于是,我走向书店、图书馆、档案馆甚至网络去寻找答案——秦汉的徐福、神人;唐宋的仙药、华盖真人;金元的邱处机、全真教;明代的僧道之争、张三丰;清代的重修道观、名人游山;近现代的战火、西风东渐……我零星地找到了这些论证并非十分严密的与传统道教相关的词语,但现有资料无法使我形成一个客观真实、完整清晰的线索。
展开
精彩书摘
    邹衍的学说在秦汉时期也十分流行,甚至渗透到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他们构筑国家政权和论证自己受天命的理论依据。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包含有很多神秘诡异的成分,这些神秘的内容在后世传承的过程中最终与世俗的方术迷信合流,演变为流行于燕齐沿海一带的“方仙道”,成为道教的重要滥觞。《史记·封禅书》云:“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燕齐一带的方术都是一些世俗的迷信,没有系统的理论,而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正好可资利用来作为方术迷信的理论外衣。因而,战国后期到秦汉,齐国之成为方术迷信的大本营,同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有很大的关系。<br>    此外,邹衍对养生长寿之道也颇有研究。《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刘向将其父刘德在武帝时治淮南王狱所得之《枕中鸿宝苑秘书》献于汉宣帝,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此《重道延命方》应即邹衍所著探讨长生术的秘方。另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中所开列的“道经”中,有《邹生延命经》一卷,或为刘向所献之邹衍《重道延命方》,抑或是道士的伪托。可见,邹衍思想中的部分内容为后世道教所直接吸取,邹衍在汉晋时期已被方士租道教徒引为同道。由于邹衍的思想中颇有神怪的因素,他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逐渐被赋予了传奇的色彩和超自然的能力。据刘向《别录》引《方士传》言,燕国北部有一片山谷,土地肥美,但由于气候寒冷,不生五谷。邹衍来到吹奏一种竹管乐器,致使温气降生,从此这里便五谷丰登,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黍谷”。《论衡·感虚》篇记述了另一则故事,说邹衍尽忠于燕惠王,燕惠王却听信左右的谗言将邹衍拘捕下狱,邹衍仰天而叹。这时正值夏天的五月,一场大霜从天而降。这两则虽皆属于民间传奇故事,但都与天地间阴阳失调引起的灾异有关,都有浓厚的天人感应的味道,这显然和邹衍作为阴阳五行家有密切关系。可见,齐地的阴阳五行思想中原本就与道教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其中那些神异迂怪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成为后世道教所利用的素材。<br>    阴阳五行学说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两汉之际泛滥一时的谶纬神学同阴阳五行学说就有密切的关系,而谶纬神学的某些内容又为稍后的道教所吸取。<br>    ……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 崂山道教的思想文化渊源<br>一、原始崇拜与民间迷信<br>二、行气养生的传统<br>三、黄老之学与黄老道<br>四、阴阳五行思想与谶纬神学<br>五、神山、不死药与方仙道<br><br>第二章 崂山道教的发展轨迹与脉络<br>一、秦汉魏晋时期——崂山道教的孕育与萌芽<br>(一)早期的方仙道与隐逸活动<br>(二)张廉夫与崂山道教<br>(三)崂山与《灵宝经》的传说<br>二、唐宋时期——崂山道教的发端<br>(一)崂山的采炼仙药活动<br>(二)第一位崂山道士——李哲玄<br>(三)华盖真人刘若拙兴教<br>三、金元之际——崂山道教的兴盛<br>(一)全真教的创立与山东全真教的发展<br>(二)全真七子与崂山道教<br>(三)崂山大道教考<br>(四)元代崂山高道——刘志坚与李志明<br>四、明代——崂山道教的曲折发展<br>(一)崂山新道派的创立<br>(二)太清宫的佛道之争<br>(三)崂山的《正统道藏》<br>(四)崂山道士与道观<br>五、清代——崂山道教的渐趋衰落<br>(一)道士云集,但少理论建树<br>(二)宫观渐圮,道士流散<br>六、近代以来——崂山道教的劫难与新生<br>(一)百年劫难<br>(二)重获新生<br>(三)著名高道<br><br>第三章 崂山道士的生活<br>一、刻苦的修炼生活<br>(一)禁欲苦修<br>(二)动静双修<br>二、虔诚的诵经生活<br>三、神圣的祭祀生活<br>(一)祭祀类型<br>(二)祭祀规范<br>四、丰富的学习生活<br>(一)学习道教经典<br>(二)学习道教戒律<br>(三)学习道教日常礼仪<br>五、俭朴的物质生活<br>(一)道士的服饰<br>(二)道士的饮食<br>(三)道士的居处与行走<br>六、广泛的社交生活<br>(一)与宫廷的交往<br>(二)与士林的交往<br>(三)与民众的交往<br>(四)与僧人的交往<br><br>第四章 崂山道教宫观<br>一、道教宫观概说<br>(一)起源<br>(二)发展<br>(三)格局<br>(四)装饰<br>二、崂山道观的特点<br>(一)派别众多<br>(二)奉祀庞杂<br>(三)命名特点<br>(四)僧道共处<br>三、崂山道观的经济<br>(一)道观经济的来源<br>(二)太清宫的生产与消费<br>(三)太清宫的财产纠纷<br>四、崂山太清宫的管理<br>(一)传统管理体制<br>(二)现代管理体制<br>五、崂山著名道观考略<br>(一)太清宫<br>(二)上清宫<br>(三)太平宫<br>(四)百福庵<br>(五)通真宫<br>(六)华楼宫<br>(七)蔚竹庵<br>(八)白云洞<br>(九)明道观<br>(十)关帝庙<br><br>第五章 崂山道教文化与道术<br>一、崂山道教文化<br>(一)崂山道教文学<br>(二)崂山道教音乐<br>(三)崂山道教与民俗<br>(四)崂山道教石刻<br>二、崂山道教道术<br>(一)道教长生术<br>(二)匡常修的先天气功筑基要诀<br>(三)匡常修与龙华剑<br>(四)《道乡集》与《大成捷要》<br>三、崂山道教文化的保护与开发<br>(一)树立道教文化品牌意识<br>(二)创新道教文化旅游产品<br>(三)挖掘崂山道观文化资源<br><br>第六章 崂山道教碑刻史料<br>一、金代道教碑刻<br>二、元代道教碑刻<br>……<br>结语<br>附录一<br>附录二<br>参考书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