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br> “看”书,直接面对和应对的是摆在面前的书;解读《坛经》,首先是“遭遇”《坛经》的著作、“文本”,即那种“语言文字”的“存在”。<br> 下面,我讲讲《坛经》版本的“缺席”与“出席”;也就是说,讲一种以版本形式出现的“生存”方式、“存在”的不同形式如“不在”与“在”,等等。这些“在”与“不在”等等,再次验证了:书,都有它们各自的命运。<br> 在本书的《前言》里,我已介绍,我所解读的这本《坛经》,并不是现成的;不是事先计划要找的,也不是刻意寻求的;而是“意外”“遭遇”、突然出现的。它不是在我的读书过程中得到的,而是在读书之外的经商活动中“碰巧得到”的。换句话说,现在我所解读的这个《坛经》版本,原先对我是“隐蔽”的、“不在”的、“缺席”的;而它的“显现”、“存在”、“出席”和“给出”,完全是“偶然”的、“意外”的。这些,突出显示了“显现”、“存在”、“出席”的和“给出”的非“事先设计”、“无意识”,包括“无”“先验意识”、“无”“先验自我”。<br> 这样一种解读,也没有像通常所做的那样,先去找到《坛经》的古本、善本,再进行相关的解读。我把这样一种版本选用方法,称之为“追根溯源”式的。所谓“追根溯源”的做法,就是先去找到并确定《坛经》的“原著”;找到原著,从这种“最初者”人手,再来开始对《坛经》的解读。“追根溯源”,在哲学上,被看作是“起源哲学”的一种常见的做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