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法和活法:《坛经》的哲学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8447
  • 作      者:
    郑湧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湧,1944年生于江苏海门。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6年在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先后在美茵兹大学与G.冯克研究现象学、在海德堡大学与H.-G.伽达默尔谈论解释学,知道了“哲学并不像我们所说”。1997年走出哲学研究所,到书斋之外的真实世界里生活,“非旁观”地进行一种不被“意识”、“思想”、“逻辑”、“语言”等所局限的哲学活动。已出版的专著有《马克思美学思想论集》、《批判哲学与解释哲学》、《韦伯》、《道,行之而成》和《美的现实性》(译著)。
展开
内容介绍
    《读法和活法:<坛经>的哲学解读》用现象学的解释学去。“看”中国的佛教经典《坛经》,在和书斋哲学的区别中,描述了一种朝向真实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是一种召唤或提醒,以帮助读者回归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发自樵夫的内心,讲述了一种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学。在《坛经》中,读者所“看”到和体验的,是日常的真实世界里的事件发生,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相关“应对”,由此而形成并超越着人自己的“存在”。哲学家的职责,就在于不失时机地察觉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作出如其所是的描述。
展开
精彩书评
    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您的手稿。尽管我还不能明确无误地理解您所有的思想;不过,我已经看出,您所关注的问题:在于无、在于沉默、在于我所思考的艺术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关系上面。<br>    ——H.-G.伽达默尔<br>    “黄昏时的朦胧”和“黎明时的朦胧”,我把这两个名词送给你的文章。<br>    ——钱钟书<br>    郑湧同志的这一著作用解释学去解读《坛经》这部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有创新意义的,其中新见迭出,很有学术价值。特此推荐。<br>    ——汝信<br>    郑教授从他的老师伽达默尔那里向前走了一步,突破并越过了精神层面,进入实际生活,把精神哲学和身体哲学结合起来。<br>    ——网评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br>    “看”书,直接面对和应对的是摆在面前的书;解读《坛经》,首先是“遭遇”《坛经》的著作、“文本”,即那种“语言文字”的“存在”。<br>    下面,我讲讲《坛经》版本的“缺席”与“出席”;也就是说,讲一种以版本形式出现的“生存”方式、“存在”的不同形式如“不在”与“在”,等等。这些“在”与“不在”等等,再次验证了:书,都有它们各自的命运。<br>    在本书的《前言》里,我已介绍,我所解读的这本《坛经》,并不是现成的;不是事先计划要找的,也不是刻意寻求的;而是“意外”“遭遇”、突然出现的。它不是在我的读书过程中得到的,而是在读书之外的经商活动中“碰巧得到”的。换句话说,现在我所解读的这个《坛经》版本,原先对我是“隐蔽”的、“不在”的、“缺席”的;而它的“显现”、“存在”、“出席”和“给出”,完全是“偶然”的、“意外”的。这些,突出显示了“显现”、“存在”、“出席”的和“给出”的非“事先设计”、“无意识”,包括“无”“先验意识”、“无”“先验自我”。<br>    这样一种解读,也没有像通常所做的那样,先去找到《坛经》的古本、善本,再进行相关的解读。我把这样一种版本选用方法,称之为“追根溯源”式的。所谓“追根溯源”的做法,就是先去找到并确定《坛经》的“原著”;找到原著,从这种“最初者”人手,再来开始对《坛经》的解读。“追根溯源”,在哲学上,被看作是“起源哲学”的一种常见的做法。
    ……
展开
目录
    前言<br>    一 《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br>    (一)原作者与原著的缺席<br>    1 原作者与原著问题上的有关分歧<br>    2 原作者与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br>    3 原作者与原著的不可还原<br>    4 原作者意图本身的不必追究<br>    (二)改编者与改编本的出席<br>    1 改编者与改编本出席的主要成因<br>    2 改编与对原著的忠实<br>    3 解读是改编的继续<br>    4 解读者的眼光与境界<br>    5 解读的机缘<br>    6 “啐啄同时”<br>    (三)哲学小结<br>    1 “獦獠”与宗教典籍<br>    2 版本的演变与生存论<br>    3 文本重构<br>    4 起点并无一定<br>    5 理解如何可能<br>    6 力量来自何方<br>    二 《坛经》的“非关文字”——话语与无言<br>    (一)解读《坛经》的当代语境<br>    1 中国哲学的语言现状<br>    2 改变中国在世界哲坛的失语状态<br>    3 解读中国的宗教典籍<br>    4 从对名人名著的解读到实际地生活<br>    5 作为以实际行动为主的生命践履<br>    6 改变中国老百姓的失语状态<br>    (二)《坛经》的语言经验<br>    1 地道的中国底层生存经验及其语言<br>    (1)语言的社会分层与底层语言的生成<br>    (2)“生活世界”及其“经验”的“文本”化<br>    (3)底层生活与地气、底气<br>    (4)土地与人生死攸关<br>    (5)“土地”与中国哲学的渊源<br>    (6)生命的草根性<br>    (7)地气、底气、文气<br>    (8)“气”与现象学<br>    2 《坛经》所涉及的语言哲学问题<br>    (1)“对话”的哲学思考<br>    A.《坛经》“对话”文体的哲学意义<br>    B.“对话”作为生命、他者的叩问<br>    C.在“应对”、“回答”中所实现的生命<br>    (2)“白描”的哲学思考<br>    A.日常生活语言与“白描”<br>    B.日常生活的“白描”与哲学语言<br>    C.以哲学视角来看“白描”<br>    D.“白描”中的“发生”<br>    E.“白描”与对“文本”的超越<br>    (3)“无”的“叩问<br>    A.“无”的不可“描述”但可“叩问<br>    B.对“无”的经验<br>    C.M.海德格尔对“无”的“叩问”的哲学意义<br>    (4)哲学语言的“本土化”问题<br>    (5)“名”、“实”问题<br>    A.哲学需要事实<br>    B.摆事实,讲道理<br>    C.以人的“做事”即“实际生存”为根基<br>    D.是本人的“生存实际”自身“给出”了一切<br>    (6)“生存”与“存在方式<br>    A.以自己“实际生存”来解读西方当代哲学的基本概念<br>    B.“小事情”见“大道理<br>    C.类似的经历与同感、共鸣、相互了解<br>    D.在无法生存处生存<br>    E.“在‘生存实际’之中”和“在‘语言文字’之中<br>    F.从“存在方式”看慧能<br>    G.与“宗教”有关的“存在”问题<br>    H.“此岸”与“彼岸<br>    (7)“语言的生命”问题<br>    A.“语言的生命”与“差异”问题<br>    B.再论语言结构中的“二重性<br>    C.“语言生命”与人的“事实生命<br>    D.“语言行为”与人的“实际行动<br>    E.语言学的学术问题与政治倾向<br>    (8)“意义”、“传心”与“心灵印迹<br>    A.词、词义和物<br>    B.“意义”与“传心<br>    C.“听”与“心灵印迹<br>    (三)不同的“说”——《坛经》与《圣经》、《塔木德》的比较<br>    1 谁说<br>    (1)Philo、Hermes(神的使者)说<br>    (2)Rabbi(教师)说<br>    (3)慧能(拾柴者)说<br>    2 怎么说<br>    (1)传话——述而不作<br>    (2)说教——著书立说<br>    (3)不立文字——身传心印<br>    3 说什么<br>    (1)神的旨意<br>    (2)精英理论<br>    (3)底层的生存经验与智慧<br>    (四)“非关文字”、“无言<br>    1 不借助“语言”之“言<br>    (1)释迦牟尼的不借助“语言”之言<br>    (2)慧能的不借助“语言”之言<br>    2 言不可言<br>    (1)释迦牟尼之“言不可言<br>    (2)慧能之“言不可言<br>    3 无言<br>    (1)释迦牟尼之“无言<br>    (2)维摩诘之“无言”和“离诸问答<br>    (3)“语言”的“无”:沉默、无言<br>    (4)慧能之“不二”与“非关文字<br>    (5)理解的“非语言”性<br>    (6)慧能之“无念<br>    (7)不究义理<br>    (五)失语状态的改变,不在语言文字本身<br>    1 生存权与话语权<br>    2 生存发展的根基<br>    3 “大环境”问题<br>    ……<br>    三 《坛经》的“非精英”道路——人生的定位与定义<br>    四 《坛经》的“非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与肉体劳作<br>    五 《坛经》的“作为动物的人”——兽、人、神<br>    后记<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