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愿力的奇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39365
  • 作      者:
    马明博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在痛苦面前,微小的勇气,胜过丰富的学识。微小的勇气,来自愿。愿,是步入禅境的第一道门。发愿,为习禅者必具的行门。
  在九华山、地藏道场,你会感觉到:只要有愿力,就会有奇迹。
  愿力是克服障碍、超越自我的能量源,也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本。诸佛都是以愿力来成就,都有很多度众生的愿力,阿弥陀佛有48大愿、药师佛有12大愿等等。在九华山,借助愿力,地藏证得正果,出家人屡屡造就“肉身舍利”的奇迹,而对于众生来说,只要我们学会加持愿力,就能破除烦恼,生欢喜心,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明博,问禅人,茶隐士,文字客,云游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禅遇》;主编有《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文化名家话佛缘》、《蓝眼睛与菩提树——外国文化名家话佛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是一串由烦恼和痛苦串成的念珠,而禅者是能够微笑着捻动它的人。学佛读禅,可摆脱烦恼,获得解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在《愿力的奇迹》中,作者以地藏菩萨的愿力为切入点,以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九华山(地藏道场)为载体,以通俗优美的散文体语言,结合一个个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的禅宗故事,系统介绍“佛教的智慧与慈悲”,“给人信心,给人勇气,给人欢喜,给人力量”,为读者解决现实生活中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照,能净化心灵,助你脱离烦恼,心生菩提。
展开
精彩书评
  我读《愿力的奇迹》,如饮甘泉。
  ——鼎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出自法国诗人兰波笔下。这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是19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用一生时间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
  兰波以它作为诗句,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开玩笑地说,兰波创造的这句话,写在巴黎大学的墙壁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而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
  近年来,我接触了许多禅修者。有许多是我的读者,他们在读了我的书之后,和我进行交流。就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时,我发现,他们虽然学禅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刚皈依,有的学禅半年,有的学禅多年,但大都没有得到受用。
  受用,辞典上解释为享受,得到好处。在禅林中,指享用,又指灵活运用机法。如达于自由自在之境地,能随己意而任运自如,称为受用如意。又,学者受到师家之点化,顿然开悟,其后不再受任何系缚,称为受用不尽。
  释迦佛的教导,我们在实践之后,要以有无受用为衡量的标准之一。
  对于是否从佛法中得到受用,我提问了三点:“学禅之后,你的身体是否变得轻松安祥?你的心灵是否变得开放平和?在待人接物中,你是否充满喜乐?”
  许多禅友的回答并不乐观。
  我提醒说:“如果一点也没有体会到,请你马上反省一下。对照释迦佛的教导,查一查哪里出了问题。不要在错误的路上狂奔。此刻停下来,就是进步。如果能体会到一点,那也说明你已得到了受用。如果能体会到三点,我要恭喜你,因为你不但前进的方向对了,而且非常精进。”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其实不能生活在别处,所以也不能禅修在别处。
  释迦佛好比拥有一座花园的人,园中种满莲花。我们羡慕他园中的莲花,甚至梦想到那里享受花香。释迦佛告诉我们,如果从此时此地开始,从身边开始,我们一棵一棵地种植莲花,等莲花开放时,我们不必到他的花园里,也已生活在花香之中。
  2
  经?过柯村时,南泉、南溪想再拍些地藏菩萨大铜?像的照片。
  宗学师把车停在路边,我也跟着下车。望着远处云遮雾绕的群峰,我合十低眉。
  作为过客,终究要离九华越来越远了。
  “禅师应该在距离你三座山之外的地方,由于受到崇山峻岭的阻隔,你想见他就要不辞劳苦地跋涉。惟有通过这段跋涉,你才能感受到禅师智慧的启发和激励。”一位禅师曾这样说。
  然而,如果在九华山住过几天,有幸对愿力有所体会的话,此生之中,无论身在何方,九华山、地藏菩萨都会和你在一起。
  路边的沙石间,有一块精美的小石头,静静地躺着。我看到了,笑了笑,但没有俯身去捡它。
  因为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山脚下,一位禅修者看到一座古旧的佛塔。塔旁路标写着“通往最美的佛境”,指向上山小道。走过千层石阶,禅修者走到半山腰时,感觉太累了。
  他见到另一个路标,上面写着“你已经?走了一大半,努力一下,马上就会看到最美的佛境”。
  禅修者鼓励自己,继续往上走。
  在风景优美的山顶上,只有一个安放佛像的石座,却没有佛像。
  禅修者走过去。
  空荡荡的石座上,摆放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
  “在这里,如果你没有见到最美的佛境,请下山,继续禅修。”
  3
  中午饭后,南泉、南溪睡了。我请费业朝先生到大觉寺客堂,一边品茗,一边求教。
  对于九华山川地理、人文典故,费先生可屈指道来,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九华通”。经?常带游客上山下山的他,与形成九华肉身之前的大兴和尚、明净和尚、仁义师太、慈明和尚等,都有过较多接触,对他们有着深入了解。
  1992年9月6日,九华山很有名气的“站着睡觉”的“疯和尚”明净法师安然示寂。弟子遵和尚生前保护其身的嘱咐,将其跏趺坐缸。1998年12月1日开缸,其肉身完好,颜面如生,体有弹性。肉身现供奉于旃檀林老大雄宝殿佛像的右后首,受香火供养。
  “当年他在世时,一直为人所轻视。他的衣服都很破,别人不穿的他捡来穿,浑身上下破破烂烂。他农民出身,没有文化,出家又晚,又不会讲经?说法,没有人把他放在眼里。
  “明净法师俗姓徐,出家后,原?来和他熟悉的人依然喊他‘老徐’。他听了也不生气,只是嘿嘿一笑。刚出家时,他与其他僧人一样住僧寮,也躺着睡。后来,他坐着睡,用被子包住腿,坐在禅凳上,一坐一晚。这种只坐不卧的睡觉方式,佛门称为‘夜不倒单’。再后来,他感觉屋子里人气秽杂,就不进屋了,干脆在院子里过夜。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他开始站着过夜。不冷不热的时候,他站在院子里;刮风下雨的时候,他站在屋檐底下;三九严寒的时候,他站在大雄宝殿佛前面,就是平时香客来了磕头的地方。从卧到坐到站,可以看出明净和尚的修行越来越深。”
  费先生听说旃檀林的明净和尚站着睡觉的事后,感觉很奇怪,当时他想,人睡着了意识不能主宰时,他靠什么保持平衡?为此,他专门测试了一番。
  “有一年深秋,我接待了几个来自新加坡的游客。他们听说有一个和尚站着过夜,叫我陪他们去看看,我就领着他们去看了。那时天已经?很冷了,开始下霜了。我们去的时候,是夜里十点多接近十一点的样子。当时,明净和尚站在一棵大树底下,他的胡须上已经?结了霜,他呼吸出来的气已经?成白雾了。那时候我很淘气,想知道他会不会是假装的,就做了个试验。我和他很熟,过去我下放的时候,他还没出家,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儿。我用手电筒照了照他的眼睛。一般来说,如果人醒着闭着眼,用手电一照,眼球在眼皮底下肯定要动的。而他眼球一动不动。我们几个人围着他转了几圈,仔细地观察了一下,我发现,吸气时,他的身体微微地后仰;呼气时,他的身体会微微地前倾。一个人站着睡着了,能够保持平衡,这真是个神奇的现象。”
  对此,费先生归纳为“站禅入定”。
  “香客们拜佛时,他在一旁说:‘拜我好了,我是真佛。’人们听了,都以为他在说疯话。明净和尚修慧若愚,偶发颠倒妙语,被人们视为‘疯和尚’。”
  肉身供奉于九华后山双溪寺的大兴和尚,生前名言“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如今广为流传。
  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七岁时被人贩子拐卖,九岁时被家人找回。24岁时,碰上南北军阀混战,他被抓入伍,做司号员六年。31岁时,他逃离部队,来到九华山百岁宫出家,做挑水驮粮等杂役。后外出行脚,朝礼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等佛国圣地。41岁时,重返回百岁宫,做水头五年,每天领众挑水供全寺僧众饮用。1958年,64岁的大兴和尚到九华山后山双溪寺,为佛教生产队放牛二十多年。
  这期间,大兴和尚如疯似傻。他经?常与当地百姓嬉戏,有时还会无缘无故骂人,“你们都是傻子,都是我的儿子。”据介绍,他骂人的语气极为平和,就像拉?家常话似的。当地村里的孩子也总是找机会戏弄他,追着他问:“和尚,你放了几头牛?”他不理睬他们,只顾走他的路。走出几米远,他慢慢地把头转回来,慢条斯理地对孩子们说:“我放了你爸一头牛,你妈一头牛,还有你一头牛。”他说完又走,孩子们乐得直蹦。
  一日,他挑柴进城去卖,寺里等着油盐下锅。他一大早就出发了。路过一村庄,看见一位大娘拔菜园篱笆当柴烧,知是人老体弱砍不了柴,便将肩上所担之柴送给了大娘。回到寺里没法交差,他于众僧中大喊大叫:“我今天认了干娘了,我有母亲了。”当家师也没有责罚他。
  据当地人说,大兴和尚有“神功奇迹”。有一个村里的小孩受了惊吓,痴呆呆的,被大兴和尚撞上。他走上前去,用手在小孩头顶上拍了三下,小孩竟回过神来,没事了。孩子父母心生感激,留他吃饭,他也不客气,边吃边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
  就这样,村里有哪个小孩受了惊吓,都要请他去,他一去小孩准好。
  “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这句话后来成为大兴和尚的口头禅。
  散文家、九华山甘露寺住持藏学法师有文章写道,大兴和尚曾“失火”烧掉老双溪寺。那是一年冬天,下雪了,大兴和尚刚用火盆将被子烤暖。猛然听到外面有孩子在打雪仗,他很兴奋,忙将火盆拿下床,然后出门跟孩子们疯玩去了。没想到,火盆中的火引燃了他的房间,一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大火很快烧掉了双溪寺。他还是疯疯癫癫的样子,嘴里咕哝着那句疯话“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
  在当地政府及信众的护持下,双溪寺得以重建。大兴和尚住进寺后低小的临时房间,他依然很疯很脏。1985年4月的一天,大兴和尚对寺中住持说“要起单”,法师问他去哪里,他不说;问他什么时候走,他说三天后。第二天清晨,大兴和尚摔了一跤,摔得不轻,他不能行走了,只好整天躺在床上,两眼直逼天空,嘴里不时说“空、空、空”。三天后,他真的走了,时年91岁。
  因他走时预知时至,僧人们认为他有修行,于是将他的遗体装缸。过了四年,僧众们将坐缸揭开一看,见大兴和尚如活人一般,衣帽鞋袜都已腐烂,他的头发、指甲却长出了不少。于是,寺中建大兴和尚肉身堂,专门贴金供奉。
  费先生跟大兴和尚见过面,但不很熟。在他的印象中,大兴和尚很豁达,也有些玩世不恭。有人说大兴和尚缺少礼数,费先生认为那是“不拘小节”。他的衣食住行,在世人眼里,完全是傻乎乎的。世人所追求的名闻利养、喜乐享受等,对于他,已经?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
  仁义师太的肉身,现供奉于九华街通慧禅林。
  在费先生眼里,仁义师太的一生,颇具传奇性。
  师太俗家姓姜,东北人,原?籍辽宁沈阳。1940年,30岁的她到山西五台山出家,得法名仁义。仁义潜心修持,农禅并用。1942年,仁义考入沈阳中医学院学习医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后随军入朝,以医术之长,救治伤病员。1953年底,回国到通化某医院工作。1963年,被下放到农村。1982年,师太再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戒。1983年,师太朝礼九华山,长住于通慧禅林。师太以医术与众生结缘,施医舍药,利益大众。
  1995年11月28日,仁义师太圆寂,享年85岁。装缸三年后,僧众开缸时,发现仁义师太端坐缸里,黑白相间的发根又长出一寸左右,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
  “仁义师太手里拿的是度世金针。没有缆车那时,我们做导游的,每天要走天台上东崖,上山下山,几个来回,腿肿得走不动路。我多次找师太扎过针灸。”说这些时,费先生满脸感激之情。
  “在我印象中,师太自我要求很严格,但她对人却很慈悲。她在九华街上开过门诊,帮助山里人解决病痛。来看病的人,如果有钱就给一些,如果没钱,给不了也给治。
  “师太修行非常了得。在我看来,师太是潜行密用。举一个例子,从我见到师太到她圆寂,这十多年中,我没见到她发过一次脾气。”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歇后语,提醒人要“得过且过”。有谁?曾想到,撞钟也是佛门的一种修行?
  九华山面恶心善的慈明和尚,曾在九华山幽冥钟亭撞过多年的钟。
  慈明和尚,俗姓陈,江?苏高邮人。9岁出家,33岁时依止扬州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参禅,得师赏识。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度参与兴建水利,在根治淮河的工地上,他一人挑数人的筐土,重400公斤,获政府表彰颁发奖旗,旗上绣“八百斤”三个大字。1961年春,他朝礼九华山,先后在多家寺院常住。1979年,住九华山东崖钟亭,撞钟十余年。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他都按时撞钟。
  上山下山,一来二去,费先生和慈明和尚熟悉了。
  “慈明和尚身材高大,不怒?自威,让人见了感觉害怕,可是谈话时,他却和蔼可亲。这个面恶心善的和尚,平日里头戴济公帽,手持方便铲,走在九华山道上,走一步念一声佛号。
  “有一年,有一批来自美国的游客来九华山进香,我为他们做导游。在幽冥钟亭,游客们拿出大把的美金供养他,他摇摇头说:‘不要。’游客感到奇怪,问他是不是嫌少?他说:‘不是,是佛有戒律,沙门不捉金钱。’清代的才子袁枚不是写过‘佛因香火富’吗?我看到的慈明和尚却不爱财。所以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次,费先生带游客经?过幽冥钟亭时,正看到慈明和尚做饭。他把米装进搪瓷缸子,再加入一些水,悬挂在大香炉上,用香火煮饭吃。香火能有多大的热量,所以他吃的饭大多半生不熟。吃饭前,慈明和尚朝着山巅大喊一声:“开饭了。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一缸子饭,外加二块咸萝卜干,就是一顿。
  费先生讲了一件有关慈明和尚的趣事。
  “台湾地区的游客来九华山,见到慈明法师,供养他一些巧克力。有一天,我陪游客来幽冥钟,游客参观之际,慈明法师把我拽到一边,用手捂住我的眼,往我嘴里塞了个东西,问:‘好吃吗?’我一尝,是酒心巧克力。问慈明和尚:‘你怎么不吃?’他笑着摇着头说:‘这个东西我不能吃,吃了就犯戒了。’我很奇怪,又问他:‘你怎么知道这里面有酒?’慈明和尚没有回答。”
  1991年11月26日,慈明和尚预知时至,留下四句偈语:“妄我成生灭,如是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他对徒弟说:“老僧走后,你可按佛教仪轨入殓装缸。三年后开视,可见我法身不腐。”
  1995年3月,僧众们开启慈明和尚装身之缸,见到完好的肉身,毛发尚存,喉节清晰,体肤无损,关节尚能屈伸,遂请至肉身宝殿,现供奉于肉身殿北侧地藏禅寺大殿中。
  费先生认为,佛门修行,有理入与行入。慈明和尚所修的是行入。“从形式上,慈明和尚不食人间烟火;从思想上,他很豁达;他不会说法,不会坐下来和人讲大道理,但他跟谁?都能接上话,他的言论也从不拘泥于佛教理论。有人尊重或被人瞧不起,对于他都无所谓,他只管每日撞好自己的钟。”
  多年前,我从报纸上读到过有关九华山百岁宫无瑕和尚肉身的报道。到百岁宫参访时,也瞻仰、参拜了无瑕和尚的肉身。在九华山可以看到的肉身中,无暇和尚肉身是年代最久远的。来九华山之前,通过相关资料,我部分地了解了无瑕和尚。
  无瑕和尚,法名海玉,明代高僧,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人。23岁时,他在五台山出家,后云游参访峨嵋等佛教圣地,来到九华山后,在插霄峰摩空岭结茅安居,取庵名“摘星庵”。无瑕持戒清修,以烟霞为伴,不食人间烟火,饥食黄精、葛根,渴饮山涧泉水,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历时二十余年,抄?完81卷。
  1623年秋,110岁的无暇和尚作偈一首:“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远相离。客来问我归何处?腊尽春回尽见梅。”嘱弟子将其遗体坐缸,三年后再见,安然而逝。
  三年后启缸,其肉身面色如生,身体完好,遂装金供奉。其弟子“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易庵名“百岁宫”。明崇祯帝获知此事后,敕封海玉为“应身菩萨”,题额“为善为宝”,赐海玉肉身塔名“莲花宝藏”。
  说起无暇和尚肉身,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百岁宫失火,僧人要把无瑕和尚肉身请到外面,以免烧掉。这个肉身平时搬起来很轻,一个人就可以搬走,但起火那天,上来七八个人抬也抬不动。僧人们说:“你老人家不走,大家都不走!”此时,无瑕和尚肉身的双手抬了起来,惊动了天龙八部,降了一场大雨把火浇灭。无瑕和尚肉身的手心从此掌心朝下(引自《百岁宫应身菩萨事迹记》)。
  费先生说:“圆寂一两百年后,这个手是不是能??得过来,就不敢说了。据我估摸,应该是他当年在山洞里面,完成了他浩大的血经?工程之后,把81卷血经?就放在自己的跏趺坐的脚上、膝盖上,然后两个手就搭在书上圆寂的。在他的两腿和两手之间的这个空档,应该就是那一摞血经?。没有装订过的血经?,81卷差不多是这么高。”
  “文革”期间,九华山有五尊高僧肉身先后在“破四旧”的风暴中被毁。当时,百岁宫的僧人惟能、普光、悟广等人为保护无瑕和尚肉身,冒着生命危险,深夜将其隐藏在寺外的一个山洞里。1977年10月,僧人们把隐藏在山洞中的无暇和尚肉身请出来时,当年安放肉身的铁架都已锈烂,肉身却完好无损。
  当年,无暇和尚刺血抄?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现珍藏在化城寺九华山佛教文物馆中,至今完好无损,朱色未褪,字迹清晰端庄,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费先生说:“除了上面说到的这几尊,九华山还有庙前镇天台下院供奉的普文和尚肉身、甘露寺供奉的慧诚和尚肉身等。据我粗略地观察,形成肉身的僧人,大多数生前不被人重视。”
  费先生的话,让我想起《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
  释迦佛说,在威音王佛教化众生的佛土中,有一位菩萨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赞叹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有心不洁净、嗔恨心重的人,不但对此菩萨的作为不屑一顾,甚而破口大骂,“你这个没有智慧的人,来自何方?口中自言‘我不轻视你们’,还来给我们授记,说我们将来成佛,我们用不着你这种虚妄的授记。”
  对于这样的呵斥辱骂,这位菩萨不生嗔恚,继续如此修行。有时,众人用木棒打他,用瓦石投他,他在躲避时仍然高声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
  因为他常这么说,所以人们都叫他“常不轻”。这位菩萨临终时,在虚空中听到威音王佛说《法华经?》,由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得清净,并广为四众讲经?说法,以前打骂的人无不信服,都前来顺从听法受教。
  这位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佛的前生。
  这些道成肉身的僧人们,是愿力的奇迹。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超越了众生无法逾越的障°?。真正的忍耐不是软弱,而是富有力量的标志。只有不被仇恨、报复的欲望驱动的人,才能保持正确的判断力。忍辱,不生嗔恨之心,是利益他人的最好的方式,如常不轻菩萨一样,坚信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
  同样是沉重的肉身,他们在我们中间,却能够成就金刚不坏之躯,默示佛门的智慧与慈悲。我们则拖着沉重的肉身行走在世间,为满足个人的愿望努力操持。到抵达生命终点时,我们得到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成就些什么?
  与费先生对话时,有一只蜻蜓从室外飞进客堂。它在我们头顶上盘旋了一会儿,折身向门外飞走了。显然,它对我们的对话不感兴趣。
展开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 莫言
自  序

壹  在大觉寺醒来
01 缘来如此/002
02 我们是彼此的灯/007
03 月亮的味道/012
04 感谢你,为我照亮前方的道路/017

贰  灵山九华
01 大地的莲花/022
02 花瓣与露珠/026
03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031
04 各自的朝圣路/036
05 柯村一笑/040


叁  明月前身
01 三生石上/046
02 漫游的灯盏/051
03 明月前身/055
04 自性地藏/062
05 没看到他,但我知道,他在这里/066

肆  欢喜地
01 散文片断中,隐约甘露寺/072
02 把握当下,佛在祗园/077
03 佛法并非化城寺的展品/082
04 在百岁宫五百罗汉堂,寻找前身/087
05 幽冥钟上,一只栖息的蝴蝶/092
06 回香阁的金塔/096
07 “另一个我”,在旃檀林徜徉/101
08 肉身殿外的忧思/106

伍  愿力的奇迹
01 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112
02 神奇的舍利/117
03 愿力的奇迹/121
04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31
05 沉重的肉身/136
06 临终的眼/141

陆  陪云漫步
01 山路上的《心经?》/146
02 闲坐观蚁忙/152
03 陪云漫步/157
04 品茗香樟花园/163

柒  地藏本愿
01 弘一法师的哭泣/170
02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174
03 世间多少地藏/178
04 我们内心中的黑暗/183
捌  寂静的流水
01 起止凤凰松/190
02 水深处的十二因缘/194
03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200
04 六种不同的盐/205

玖  林下相逢,山中作伴
01 山中何所有/212
02 与菩萨为友/218
03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224
04 佛有爱/230
05 生活在别处/235
06 小石头与中观/24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