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6838
  • 作      者:
    广超法师讲述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称《百法》,是世亲菩萨在世间的森罗万法中取出一百种法,以唯识观点分成五类,认为这一百种法是万法的总纲,所以又称为“五位百法”。我个人认为,《百法》是大乘法相的精髓,加上一些唯识见解的著作。其实本论中只有两种法是唯识宗的法相,那就是“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在佛学思想上,五位中的“所现影故”是唯识思想;除此之外,其余的法皆出现在各大小乘部派的法相里,只是大乘的五位分类比小乘部派的分类来得正确。<br>    《百法》比《俱舍论》多二十五种法,然而并不见得圆满,以“善”心所来说,“四无量心”是很重要的心所,“喜”可归入“受”心所,“慈”和“悲”不属于“受”,应当与“舍”心所同类,但是本论只列出舍心,没有慈心和悲心。再来看“烦恼”,佛经处处说众生“忧悲苦恼”,而本论中的“小随烦恼”却只见“恼”,不见“忧悲”。<br>    《百法》虽然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它还是非常可取的,如佛法所说:人的心念繁杂难知。大乘佛教将它划分为八大“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他随着心王而生起的心念,皆称为“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本论中重要的心所有五十一种,若以善恶来分,“烦恼”与“随烦恼”这二十六种心所是恶的;十一种是善心所;四种“不定”心所是善恶不定;“遍行”和“别境”这十种心所是没有善恶的。修道者应当知道如何断除所有的恶心所,保持善心所,将不定心所转化为善性,使善心所一直生起;同时,觉知“遍行”、“别境”心所,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其他心念。<br>    由于人的心念生灭神速,所以有些心所必须有相当的定力才能觉察到,不过先知道这些心王与心所,对于静坐会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学佛法应以修心为主,修持戒、定、慧皆为了明心见性,能把握自心者,就能把握生死。所以这五十一种心所法是学佛者不可不知的法。我个人认为,不论学习大乘佛教的哪一宗,都应深入了解《百法》,因为它是大乘佛学的“基本法相”。
展开
精彩书摘
    《百法》简介<br>    二、释论题<br>    在未讲论文之前,先解说本论的题目名称。<br>    本论题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因众生的智慧、根机及烦恼都有所不同,因此佛陀说法并非对所有的人都阐明相同的佛法,而是应机缘对不同的众生,开演不同的佛法,甚至以不同的方法表达同样的一个教理,以教化不同的人。佛陀在经中常自称为大医王,专门医治众生的烦恼。不同的烦恼,得用不同的方法医治,因此佛陀就开示了不同的佛法和修行法门。佛的教化充满<br>    了灵活的性质和多姿多彩的风格。<br>    本论题名中“大乘”:“乘”,是指运载的意思,如乘车、乘船等。佛教把佛法比喻为船,我们乘坐佛法的船能够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没有生死的彼岸——涅槃。船有“大”、“小”之别,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则能运载很多人。所以凡是教导自度的佛法,称为小乘法;开示广度众生的佛法,则称为大乘法。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些人只求个人的解脱,如此发心称为小乘行者;有些人则想要广度众生,如此发心称为大乘行者,因此佛教的派别就分成“大乘”和“小乘”。<br>    只想求自己今生解脱,不想广度众生,以得阿罗汉果为目的而发心去修学,就是发小乘心。这类修行者的发心小,认为成佛的道路遥远,时间漫长,所以急于学习解脱的方法,以解脱生死,证悟阿罗汉果。阿罗汉没有烦恼,此生圆寂后,不来生死,不再来世间继续度化众生,因此称之为小乘行者。<br>    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佛果为究竟目的,就是发大乘心。即有一些修行者,不只求自己解脱,还要使他人解脱,他们在成佛之前深入世间,与广大群众生活在一起,一边度化有缘者,一边修行,最终解脱生死,觉悟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称之为大乘行者<br>    或菩萨行者。<br>    小乘圣者又可分两种类:一是声闻,二是缘觉。<br>    声闻乘是闻佛之声教而修行觉悟的圣人。声闻修行者,依据佛陀所教导的道理、教法修行,最终解脱生死,称之为阿罗汉。
展开
目录
序言<br>大乘百法明门论<br>绪引<br>《百法》简介<br>一、作者<br>二、释论题<br>第一章 总释<br>一、万法可分五类<br>二、分五类的缘由<br><br>第二章 心法<br>一、略说心、意、识<br>二、第六意识<br>三、前五识<br>四、前六识了别后,意识才分别<br>五、第六意识活动有二类<br>六、五俱意识的境<br>七、现量的了别与比量的分别<br>八、第七末那识<br>九、第八阿赖耶识<br>十、心王总结<br><br>第三章 心所有法<br>一、遍行位<br>二、别境位<br>三、善位<br>四、烦恼位(根本烦恼)<br>五、随烦恼位<br>六、不定位<br>七、心所总结<br><br>第四章 色法<br>一、五根<br>二、五尘<br>三、法处所摄色<br>四、色法总结<br><br>第五章 心不相应行法<br>第六章 无为法<br>第七章 无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