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弥救蚂蚁
《譬喻经》上记载了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从前,在离一个城市不远的森林里,有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小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七天了。他就想:“如果小沙弥在这里死了,他的父母一定认为是我照顾不周,我恐怕也会有麻烦了。”
因此,老师父就告诉小沙弥:“你的父母很想念你了,你可以回去探望你的父母,你过了八天以后再回来。”小沙弥很高兴地辞别了老师父。
小沙弥走到半路,天就开始下大雨。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了,就急忙用土把雨水挡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
小沙弥回家后,家里一切都很好,没有发生任何事。到了第八天,他又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看到小沙弥平安回来,心里感到很奇怪。他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了寿命。老师父说:“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吗?”小沙弥说:“我七天都在家里,哪里做了什么功德?”
老师父又说:“你的寿命本来只能活到昨天,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到八十多岁。”
小沙弥听了师父的这番话,更加相信“善有善报”的道理了,心中很是欢喜。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后来也证得了六神通。
【感悟】
佛家讲究善有善报,认为一个人善事做得越多,得到的善报就越大,这是佛家在教世人向善。我们每个人都应以慈善为本,多做好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都可能会改变别人的命运,也可能会改变你自己的命运。
佛学常识
大乘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
在佛教建立大约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理论有较大的发展。
如果说原始佛教的核心是一个“苦”字,那么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一个“空”字。大乘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不论是有情众生还是物质元素,乃至时间空间,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假象,并非真实存在。因此要想解脱苦,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佛陀所说的那样从六道中彻底脱离。因为所谓“六道”,甚至“苦”本身,在大乘佛教看来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假象而已。而且即使从六道轮回中脱离出来,成为阿罗汉,按照大乘佛教的标准来看,只能算是暂时地脱离痛苦,根本不是真正的解脱。
大乘佛教认为,人们只要证得空性,当下就是解脱。而真正彻底的解脱,只有成佛才能达到。众生都应该成佛,众生也都能够成佛。当然众生在成佛之前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进行艰苦的修行。这种以成佛为终极目标进行修行的佛弟子称为“菩萨”。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佛禅故事
报应
有一个男人,中年得子,他对儿子甚是溺爱。他含辛茹苦拉扯儿子成人,辛辛苦苦供儿子上完大学。儿子西装革履,红光满面;自己却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他省吃俭用为儿子买了房,娶了妻,生了子。
可是他自己老了,不能帮上儿子什么忙了。儿子越来越觉得他不顺眼,开始是冷言冷语,后来经常打骂,最后,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将他赶出了家门。
这个老人来到一个破庙避雨,老人想到自己的遭遇很伤心。自己曾经是那么爱儿子,却受到了这种待遇。他仰天长叹:“佛祖呀,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在一道闪电过后,一个苍老的声音说:“这是对你的报应啊!”这时老人看见一个比他更老的人从破庙的角落里走出来。老人大惊失色道:“你是佛祖吗?”那个更老的人说:“你这个混蛋!二十多年前你就把我赶出来了,我是你爸爸呀,你不认识我了吗?”
佛林百科
佛教的重要节庆(农历)
正月初一弥勒菩萨圣诞日 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盘日 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
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日 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 六月初三韦驮菩萨圣诞日
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 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七月二十四龙树菩萨圣诞日 九月三十药师佛圣诞日
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日 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两个乞丐的命运
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
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用自己的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这次他为寺院捐献了一大笔钱。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双手健全的乞丐,现在依然还是乞丐。
方丈在寺院大门口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
【感悟】
富翁并不天生就是富翁,乞丐也不天生就是乞丐。许多富翁之所以能成为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许多乞丐之所以会成为乞丐,是因为他们喜欢坐享其成。记住那位方丈的话: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
佛学典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著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禅故事
回头并不难
一天,两个和尚结伴去山下的镇上,购买寺院必需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从寺院去镇上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近路,只需要沿山路下山,再过一条大河就可以到达镇上,需要大半天时间;而另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趟过一条小溪,来回需要近一天的路程。然而让这两个和尚拿不定主意的是,近路的那条河上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不知道哪一天便会桥断人翻。
两个和尚仔细想了一想,还是选择了走近路。他们轻松下得山来,正准备过桥的时候,突然细心的大和尚发现独木桥的前端有一丝断裂的痕迹。他赶紧拉住在前面走着的小和尚:“慢点,这桥恐怕没法过了,今天我们得回头绕远路了。”小和尚经大和尚提醒,也看到了桥的断痕,他站在河边,甚是迟疑:“回头?我们都走到这儿了,还能回头吗?过了桥可就是镇上了啊?”
大和尚知道小和尚性格倔强,便不再言语,随手捡了块石头扔到木桥上。只听到“砰”的一声,腐朽老化的独木桥应声而落,掉入三四丈下湍急的河水中,破碎的木块很快不见了踪影。
小和尚感激而又疑惑地对大和尚说:“师兄,刚才幸亏你投石问路,要不然,我可要小命难保了。”大和尚不无深意地说:“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佛学常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心经》。色、色相是指物的形状、颜色、存在的状态等。我们要认识一个人,得见到这个人或和这人谈话,或是看到关于这人的消息。我们凡尘中的人得通过信息才能了解东西,这个“信息”即是“色”。空、空相是指佛无须通过这些色、色相(信息)就能了解到一个人或一件物,因为佛已经修到一定境界了。知因即可知果,什么样的因就必然有什么的果,所以,佛看事物不是通过“色相”来看。色对佛来说就是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展开
——达摩大师《悟性论》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