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的思想背景和理论渊源
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是在东正教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其整个哲学体系带有浓厚的东正教色彩。但它又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俄罗斯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困境。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西方哲学传统、作为其思想先驱的俄罗斯哲学传统和宗教神秘主义传统。
第一节 俄罗斯现代化的文化困境与东西方文化论争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运动肇始于西方。当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文明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西方,成为进步的代名词。相对于西方“内生”的现代化,所有落后的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外生”的,即通过来自西方的现代化因子的传播而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谀样,所有的落后国家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学习西方的同时,抵御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的问题。俄罗斯的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具有特别的抵抗力。俄罗斯民族“固有因素”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贯穿于近代以后俄罗斯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并对俄罗斯民族意识及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矛盾下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宗旨也正在于调和这种矛盾,为俄罗斯的文化发展找到出路。
一、俄罗斯的“欧化”历程
俄罗斯的“欧化”始于17世纪“罗斯从东方走向西方”。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罗斯民族的祖先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俄罗斯人首先是东欧人,俄罗斯国家是欧洲国家。早期俄罗斯人的地理环境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俄罗斯先民“象风滚草一样”到处迁徙,俄国早期的移民方向是沿西南向东北一线。俄罗斯民族这种流动性一直保持下来了。起初是因为地力薄以及草原蛮族的进攻,被迫迁移,不断开发、征服新的土地,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后,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移民、扩张。其结果是俄国越来越远离欧洲,俄罗斯人越来越深入到亚洲腹地。988年“罗斯受洗”,俄罗斯人皈依拜占庭的基督教——东正教的同时,也接受了拜占庭文化,10—12世纪的俄罗斯是在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结合了近东文化因素和西方法律传统的拜占庭文化对整个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13—15世纪鞑靼蒙古的统治给俄国人留下了东方专制制度的国家范式,莫斯科集权国家的形成就是其影响下的直接产物。整个16世纪,随着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形成、俄罗斯人跨过乌拉尔山挺进亚洲,俄国的东方色彩越来越浓厚。
到17世纪,俄国开始向西方接近。与西方相比,17世纪俄罗斯人的生活暗淡而封闭,物资贫乏、生活简陋,毫无优雅可言。人们长袖、大胡子、蓄发、住小木屋,仿佛森林中人。贵族缺乏知识、不识字、盲目自大,整个社会没有朝气。那个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半野蛮的简单的生活,不工于计算,几乎没有教育和商业。最突出的是,国家的统治和君主权力是无限的。这时,西方已经开始了最初的工业文明,工场手工业有了先进的技术和精美的产品,俄罗斯社会约略感觉到了接近西方的必要,特别是那些能够接触到西方的有识贵族。
在彼得之前,作为彼得改革的前奏,欧风西雨已经潜入俄国。西方文化在俄罗斯社会已然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之初时就发生了。在当时农奴制的俄国社会,率先接受西方文化的必然是上层——政府和贵族。政府感兴趣的首先是西方的技术,能够富国强兵的技术;贵族感兴趣的首先是西方的鲜衣美食、西欧优雅舒适的生活方式。于是,俄国接受西方的影响、俄罗斯的西化,最初是源于一种物质上的需要。首先是由于对外战争的需要。17世纪初俄国雇佣西方的军队作战,接着是采用西方的军队制度训练俄国的部队,然后就是购买外国的机器、聘请他们的技师、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最后,是学习西方的整个工业技术和工场制度。大量的外国人开始来到俄罗斯,有手工业技术人员、军官、商人、医生、矿业工程师等。俄国贵族对舒适优雅方便的外国侨民生活充满新奇和羡慕,在宫廷和社会上层形成了一个热衷于欧洲生活方式的圈子。西方文化通过军事技术和奢侈品的开路进入俄国。
西方文化在俄国传播的决定性步骤是由彼得一世实行的。1697年彼得一世微服出访西欧,就成为俄罗斯学习西方的契机。这次出访对沙皇刺激很大,他对西欧物质文明和科学文化繁荣非常羡慕。彼得以顽强执着的性格、事必躬亲的实干精神在俄罗斯实行全面“欧化”,从生活习惯、穿戴服饰到行政、军事、教育和经济都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他创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开设了航海学校,建立了正规陆军部队,创办了俄国的科学院和第一份报纸,他还设立了最早的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为了把俄国拖向西方,如马克思评价的“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在彼得一世强有力鞭策下,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在短短20年时间国力明显增强,打败了波罗的海强国瑞典,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户”出海口。俄罗斯从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变为多民族国家,从一个不为西欧人熟悉的内陆国家变成濒临海洋的大帝国。与自己的前辈一样,彼得学习西方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富国强兵,而彼得改革的结果、它的历史意义更多的不在于它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程度,而在于它改变了俄国国家的历史发展方向,从此,俄罗斯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西化历程。
二、西方文化对俄罗斯社会的影响
彼得改革之后,整个18世纪是俄国学习西方的世纪。普希金称18世纪为“俄罗斯启蒙的真正的春天”。俄国知识分子看到祖国的落后,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吸吮着欧洲文化之浆。1755年,莫斯科大学建立。俄罗斯科学这时期产生了自己杰出的代表——罗蒙诺索夫(1711—1765)。大批德国的、法国的学者来到俄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国民教育出现繁荣景象,许多新的学校纷纷建立起来。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的杂志出版特别活跃(《雄蜂》、《画家》、《钱袋》等)。女皇本人是法国启蒙哲学的爱好者。她与伏尔泰通信,极尽赞美对方,盛情邀请狄德罗来俄国。她的著名的《圣谕》就是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思想的杂糅。19世纪的贵族在纪念《圣谕》公布100周年时,曾经赞扬《圣谕》公布之日,是俄国“真正开始欧洲生活,从内部靠拢欧洲文化之日”。事实上,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启蒙精神”具有轻浮性和虚伪性。一个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国家的君主,不可能真正地信奉启蒙思想。叶卡捷琳娜时代俄国的欧化更多的是表层次的东西,上流社会效仿欧洲生活方式,追求奢侈浮华的生活,多数人和女皇一样,接触伏尔泰、狄德罗只是为了附庸风雅。只有少数先进的思想家探究西方思想的内在精髓,以理性的思考批判专制农奴制度。
19世纪初,俄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伴随着法俄之间的战争,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和民主观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的俄国。从19世纪20年代起,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成为俄国思想解放的主题。十二月党人最先充当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从小接触西方文化,阅读过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启蒙大师的著作,研究过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十二月党人大多参加过1812年的抗法卫国战争,战后又远征法国,亲身体验了西欧的民主气氛。正是由于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才形成了他们的革命世界观。
1825年,十二月党人举行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尽管起义未能成功,但它在俄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正是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热情和努力在专制黑暗的俄国传播了西方的现代化思想,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唤醒了一大批后来的革命者。19世纪40年代,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革命者成长起来。他们积极学习和推崇欧美的先进思想,研究黑格尔、费尔巴哈、圣西门、傅立叶的思想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人权宣言》。他们以西方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武器,对神学世界观和神秘主义,对沙皇专制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赫尔岑在研究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之后认为:“脱去伪装的外衣,抛掉模糊的语言和讽喻,我们是自由人,而不是克萨弗的奴隶,我们不需要把真理蒙在神话中!”在赫尔岑看来,“对于不断发展的生活来说,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林斯基在40年代中期后,其全部思想和观念都致力于对俄国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社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他认为,废除农奴制度是人民的真正利益所在,劳动群众必须采用革命的方法使政权转入自己的手中,只有走这条路,才能保障民族及其独特文化的健康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