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36069
  • 作      者:
    凌志军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李开复推荐并序。
  我认为将对世界商业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从优秀到卓越》,但是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李开复 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
  这本书不仅会改变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将由此改变许许多多孩子的命运。
  ——丹尼 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
  他用一百多个生动的故事以教育观与成功观进行的讨论,引起我许多的共鸣和思索。当然党政军可以引领我们对“成功”二字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朱正琳 书评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特别想有一个孩子,想好好教育他。
  ——李峥嵘《北京晚报》记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生于上海,长在北京。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岁成为新华社记者。没读过中学,也没读过大学。30岁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在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
  迄今为止出版的8本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英文、日文、韩文和繁体中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3年所著的《成长》,即本书第一版,在众多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中引发了极大共鸣,改变了许多人对教育的看法和他们的命运。直到今天,仍有很多读者写信给他。2003年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休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2003年底,他被新闻杂志《南风窗》评为“年度人物”。2000年的《追随智慧》,在大学校园里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在中国政坛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他的最新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本书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 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 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展开
精彩书评
  李开复推荐并序。
  我认为将对世界商业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从优秀到卓越》,但是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李开复 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
  这本书不仅会改变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将由此改变许许多多孩子的命运。
  ——丹尼 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
  他用一百多个生动的故事以教育观与成功观进行的讨论,引起我许多的共鸣和思索。当然党政军可以引领我们对“成功”二字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朱正琳 书评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特别想有一个孩子,想好好教育他。
  ——李峥嵘《北京晚报》记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形令人啼笑皆非:它一点儿也不像是读书,倒 像是一场 游戏。游戏持续了两年,这小男孩儿读完小学六年的课程。 1972年,亚勤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到在太原的妈妈身边。妈妈是个中 学教师, 上班的那所学校与一所小学连在一起,于是亚勤就到妈妈的学校里去读书。 那时候,学校不像今天这么正规,老师对学生也不像现在这么严厉。这 孩子上课 时所拥有的自由,也是今天的学生难以想象的。他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 ,喜欢的 课就拼命跟着听,要是觉得哪门课没意思,就换一门,要是不喜欢哪个老9 币,也就不再 去听他的课。有时候上课,听着听着觉得没意思了,就出去玩,老师也不管 他。没有 人批评他,也没有人把他妈妈叫到办公室里来训话。现在学校里面层出不穷 的老师 打骂体罚学生的事情,那时候闻所未闻。老师只要一天不挨学生的骂,就要 谢天谢地 了。 妈妈除了讲课,还在学校里编写一些讲义,眼看儿子不喜欢老师在课堂 上讲的东 西,也不强迫他去听,就在家里给他讲课。亚勤后来一直怀念母亲给他讲课 的那些时 光,“妈妈什么都会教,数学、物理、政治、历史,她讲什么我就听什么, 真的很有意思。” 妈妈不仅什么都教,而且方法还挺奇怪。她从不讲究什么循序渐进,也 不按照正 常的教学进度。看这孩子明白了低年级的课程,马上就去讲高年级的。小学 的课本 还没讲完,中学的课本就穿插进来。 亚勤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在各门功课和各个年级之间穿插跳跃,一点儿规 矩也没 有。这个学期还在读一年级,下个学期就跑进三年级的教室里去,再下个学 期就进了 四年级。本来六年的小学课程,他在第二年就全读完了。 到了第三年,亚勤觉得再也没有哪个教室里讲的东西是新鲜的。上课百 无聊赖, 所以干脆不听,有时候实在坐不住了,就跑到教室外面去玩。 有一天妈妈对他说:“既然你不喜欢听小学的课,那你就到中学去吧。 ” 亚勤受到如此鼓励,大为振奋,于是偷偷钻进初中的班里去,坐在最后 一排。好 在中学小学都是一个院子里,老师都是妈妈的熟人,对这孩子网开一面。 听着听着,他就成了正式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他9岁。 那时候“文革”还没结束,学校里乱七八糟,教学不正规。亚勤再次从 这种“不正 规”中得到好处,“我感觉我在小学和中学就没有受到正规教育,头一个学 期上学,第 二个学期可能就不去了。” 妈妈还是在家里给他讲课。亚勤还是想进哪个教室就进哪个教室。读完 初一, 直接去了初三。一边上课一边去参加数学竞赛,半年之后,又去读高一。高 一读了上 学期,又去读高二的下学期。说是读高二,其实学的都是高三的课。就这样 ,他用一 年半的时间读完初中,又用一年读完高中,到了1 978年,他高中毕业了。 这一年,他 12岁。 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学制”,对于现在的学校和现在的学生来说,简直 不能想象。 那个年代的老师,都是刚刚从“牛棚”里走出来的,脑子里面的旧规矩早就 被打烂了, 新规矩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对学生也特别放纵。“那时候没人整天逼我成 个什么 ‘才’,可是看我在学校里面跳来跳去,老师也不阻止,只是对我说:‘只 要考试能通过, 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 太原虽说是省城,可并不大,出了这么一个从不正经上课、却跳来跳去 的孩子,很 快弄得满城皆知。 亚勤成了老师们推广的榜样,整个城市都在谈论他。“文革”结束了, 百废待兴, 中国人把学校砸烂、把书本付之一炬的历史已有10年,现在人人渴望上学渴 望读书。 老师开始动员这个孩子去谈“经验”,教给别人怎么刻苦用功怎么尽快成才 。很多人 坐在下面听他说话,有老师,也有比他高一脑袋的同学,个个如饥似渴,目 不转晴。有 一天他去一所学校,看到那里挂了一块黑板报,上面写着:“掀起学习张亚 勤的新高 潮。” P34-35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起跑线”
“E学生”
如果回到5岁以前
自由的天地
回忆
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
流放地
新“开复定理”
我也有一种恐惧感
怎样对付小时候的发育不良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
新发现
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
自信是成长之路上的第一路标
灾难发生之后
不要小看自己
亚勤话题
一句话影响一生
历史性的时刻
你的潜力远远超过的想象
消极的图像离他远去,积极的图像回来了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
自信的力量
自信是什么?
新发现
第三章  我到底要什么
“深蓝”是怎样炼成的
开窍
做最好的“你自己”
……
第四章  爸爸和妈妈
第五章  大脑的成长
第六章  学习是一种态度
第七章  情商时代
第八章  大师在哪里
结束语 救救我们的孩子
附录(一)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真可惜——与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的对话
附录(二)改变我们的教育文化——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副院长张宏江和沈向洋的对话
附录(三)听听孩子的呐喊——本书读者与作者的书信往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