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本体与美学理论建构:聂振斌美学论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98379
  • 作      者:
    聂振斌著
  • 出 版 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聂振斌,辽宁盖州人,193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原任哲学所美学室主任,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工作。1978年之前,主要在学部新建设杂志社任编辑。适逢政治运动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术、教育中断,人们都被裹进政治斗争的洪流中,他的编辑工作实际上只作了一二年的时间。由于他很早就对美学有兴趣,1977本院哲学所建立美学研究室需要进入,便毛遂自荐加入美学研究队伍。自197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心致志美学研究。主攻中国美学史和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1979年定为助理研究员,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1年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享受有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并获国务院颁发的证书。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退休,但仍然带研究生(3年),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出版学术研究成果。现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主要有:《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儒学与艺术教育》《中国美育思想述要》《蔡元培》《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签头合著,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思辨的想象——20世纪中国美学主题史》(签头合著)等。另外,参与编写大型工具书《美学百科全书》(中国美学卷主编)《文艺美学词典》(副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哲学卷编委)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本体与美学理论建构:聂振斌美学论文集》是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己所写论文中选出27篇成集的,其中大多篇章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这次出版,文字上或多或少都有修改,只有少数几篇尚未发表。27篇论文虽各自独立,但无论是内容、观点,还是逻辑结构,都是密切相关的,或相互补充,或表现为一种历史发展。这些论文大而言之,可分为四个方面:<br>第一部分计4篇,是从历史源头上探索中国学术思想(包括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艺术思想、教育思想等)的产生与发展。这个源头,从社会实践方面说,就是上古三代以来所实施的礼乐教化,从思想方面说,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兴起,尤其儒家更起了主导作用。礼乐教化是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精神活动的统一体,它发展到西周时代已处于系统、完善的成熟阶段。但如此长的礼乐教化实践,却不见关于礼乐教化的思想言论。直到西周末年和春秋初年出现了“礼崩乐坏”(社会政治制度层面)局面,从而促使人们起而说礼论乐——中国学术思想萌芽。礼乐教化与儒学的关系最直接、密切。孔子“克己复礼”,在政治上虽属不可能,但孔子把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科目和批评对象,使礼乐变成纯文化而流传千古。作者之所以对中国学术思想产生的这个源头感兴趣,原因在于这个中国文化历史源头,几十年来因礼教被否定、诅咒(如“礼教吃人”),提倡礼教的儒家被批判,而被忽视,被误解,使中国源远流长的学术、教育,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解释。<br>    第二部分计10篇,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论集。所论都是作者所最感兴趣的人物和题目,而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作者之所以对儒家感兴趣,也是由于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一个很长时期儒家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儒家与礼乐文化是一种天然联系,儒家为礼乐相济的教育传统奠定了思想基础,继承、发展、弘扬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儒家思想不仅经常被官方政治所利用而成为统治思想,也是培养、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思想来源。
展开
精彩书摘
    大抵商人之道德,可以墨家代表之;周人之道德,可以儒家代表之。”(《中国伦理学史》)<br>    其次,《尚书》中这段话还直接论述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并以此说明乐的性能与目的要求。这种论述应在诗歌、音乐、舞蹈都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才有必要。而在舜的时代,诗歌、音乐、舞蹈是混沌为一体的,统称为“乐”。西周之后,诗才逐渐从乐中分化出来而成为文学。再查甲骨卜辞,“乐”“舞”等字多次出现,而不见“诗”字,也可以说明舜提出“诗言志”也值得怀疑。<br>    最后,先秦典籍与诸子,虽多有“诗言志”的说法,也有谈“诗”与“歌”的关系如《国语·鲁语下》载:“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但不见把“诗”与“歌”“舞”“声”“律”等相联系相统一的理论观点,唯汉人的典籍中有这种完整的思想,如《乐记》《诗大序》等。《尚书》虽记五帝三王之事,却成书于汉,并被定为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依据先秦某些文献以及汉代仍在流传的历史传说写成。它的思想、观点以及某些细节经过汉人的斟酌、润色、加工、甚至借题发挥,则在所难免。所以我断定,舜关于乐教的那段言论,乃是出自汉人之手。<br>    那么,礼乐思想(理论)到底产生于何时呢?<br>    我认为,它产生于西周末年至春秋初期。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用今天的话说是社会转型时期。主要表现是礼乐制度已走向没落,不断地遭到破坏。首先,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违礼之事屡屡发生,带头破坏“先王之制”。如不按律、度、量、衡的规定铸大钟,因而违反了“和”的原则。其次,上行下效,诸侯卿大夫也纷纷无视礼乐制度,如有的卿大夫也公然用了天子的乐舞。西周末年和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势力日趋衰微,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周天子及诸侯身边的一些士大夫企图维护、坚持礼乐制度,起而说礼论乐,促成中国礼乐思想理论的产生。<br>    当然本书所说的“礼乐思想”是指礼乐的理论形态,而不同于礼乐意识。礼乐意识是与礼乐实践同时产生的,并与礼乐实践、礼乐形式浑为一体,而思想理论却有自己的独立形态即某种逻辑形式。有人不赞本文观点,认为礼乐思想产生于西周之初,即周公“制礼作乐”时代,但又没有列出具体的实证。我想,大概是把意识与思想或理论混为一谈了。
展开
目录
礼乐教化的历史考察<br>“礼崩乐坏”与学术思想的产生<br>“美善相乐”与“礼乐相济”述论<br>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br><br>孔子的礼乐教化与仁学本体论<br>孟子的心性之学与人格精神<br>《易传》与艺术<br>荀子的礼乐论<br>“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br>比风度,竞文采——魏晋审美观<br>唐太宗和大唐书法艺术<br>苏东坡的美学思想<br>理学家的理趣与艺术情趣<br>诗教传统的思想冲突<br><br>百年中国美学述论<br>王国维的美学思想<br>蔡元培的美学精神<br>美育方针与美育的实施<br>宗白华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中西艺术比较<br>朱光潜的美育思想<br>百年中国美学六题<br><br>论形式美<br>汉字何以成为艺术<br>“冠带之国”与裸体艺术<br>文·文论·文学论<br>人文学与价值论<br>再论文化的本质与美学理论建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