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友工与中国抒情传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6459
  • 作      者:
    徐承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徐承,浙江长兴人,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美学博士后,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美学与海外汉学研究,著有《弘一大师佛学思想述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高友工与中国抒情传统》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美国华人学者高友工之美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主要描述了高友工的思想体系,论列了他对海外华人“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的理论奠基之功,同时探讨了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方法论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看成读者在阅读阐释过程中所寻求的统一性的基本模式。①易言之,雅各布森只是提供了某种话语程式,而卡勒更强调个人在阐释过程中期待此程式出现的心理机制,这与高友工对雅各布森的处理隐隐相合。而卡勒提出的第三种程式化期待,即是所谓的“意义期待”,相当于一种意义阐释的冲动,这与高友工把“经验过程”看成一种“解释过程”,可能有一定的联系。高友工在解释“情景交融”的“境界”时,引用卡勒“在意义彻悟的瞬间,形式呈现为整体,表层表现了深层”②的描述,正是出自其“意义期待”的首要形式.:“把任何描述性的抒情短诗看做是一种瞬间的顿悟”。③而雅各布森的话语理论恰恰是要否认任何“言外之意”的存在,其所谓“隐喻”与“转喻”,也只是话语关系的两种构造程式。所以说,高友工对雅各布森话语理论的心理化与透明化修正,是有其西学背景的。<br>    然而回到对中国问题的把握上,是否能全无差错呢?高友工认识到中国历史上知性的理解与感性的存在之间存有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知性语言无法把握存在价值的真谛,一方面中国人的生存却需要追寻生命的意义,于是,他把庄子的个案当做中国传统中寻求解决此一矛盾的思想源泉:“庄子思想不落言荃地提出了在美感经验中求道德生命之体现。
展开
目录
    绪言 研究的对象、意义与方法<br>    引论 抒情传统建构的缘起<br>    理论编<br>    第一章 为“经验之知”辩护<br>    第一节 “经验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对立<br>    第二节 “经验”的“想象活动”<br>    第三节 理论阐释的人文主义理想<br>    <br>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br>    第一节 从“经验”的两套定义方案说起<br>    第二节 美感经验的结构<br>    第三节 由快感至境界:美感经验的实现种类<br>    <br>    第三章 经验材料的意义与解释<br>    第一节 材料解释的四种方式<br>    第二节 再论“再经验”<br>    第三节 观念单位:直觉印象<br>    第四节 结构原则:等值通性与延续关系<br>    一、“等值通性” <br>    二、“延续关系”与“传移关系”<br>    三、“抒情”与“描述”的创造过程<br>    第五节 外缘解释:目的与境界<br>    <br>    历史编<br>    第四章 抒情传统的各体美学史<br>    第一节 立史标准:三层次说与象征理论<br>    第二节 先秦乐论:抒情传统的萌芽<br>    第三节 汉魏六朝文论:抒情美典的成长<br>    第四节 唐代诗法与书论:抒情美典的代表<br>    一、文字作为象意媒介<br>    二、律诗美典<br>    三、草书美典<br>    第五节 宋代画论:抒情传统的合流<br>    一、“意境”与“气势”之辨 <br>    二、山水画论<br>    三、水墨画论<br>    四、文人画论<br>    <br>    第五章 作为文化理想的律诗美学<br>    第一节 律诗的前史:五言古诗-山水诗-宫体诗<br>    第二节 律体的规则:声律和辞律<br>    第三节 律诗的个案:初唐四杰-王维-杜甫<br>    第四节 律诗意境的流变:词与小说<br>    一、由小令到长调<br>    二、叙事传统中的抒情境界<br>    结语“高友工旋风”所带来的启示<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