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细节看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0524
  • 作      者:
    又亮,娜斯,程翔编选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雕刻自我,寓意来自于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有人问雕塑家:“您是怎样雕出了如此完美的雕像呢?”雕塑家答道:“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这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另一个说法,佛法如灯,一灯可燃千百灯。高僧开悟:“每块木头都是一座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要自己除掉缺点和瑕疵。”西谚所谓魔鬼都在细节中,而实际上,细节如刀,运用得当,趋成完美;粗率不羁,美质凋落。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位雕刻家,只是,每个人手中“细节”这把刀,只能雕刻自己,不能雕刻别人。“雕刻自我”系列丛书,给人启悟:雕刻自己,时时刻刻!<br>    考生备考作文实例,家长家教典故取材,城市白领细节感悟,最精彩的细节故事,最生动的方笔体悟,最闲适的阅读享受。
展开
内容介绍
    从细节看世界,书名平浅易懂,内容以异邦经历的细节为主,本书所辑选的系列同主题文章,从多个角度,以多种笔法介绍了笔者在国外经历的细节之美,这些故事笔法很生动,语言很诚朴,从一种异邦体验,实实在在地为你我共有的向善之心打开了一扇观察外头这个世界的窗,窗外有明美动人的风景,每一个有心人,都可以随着作者方笔,体验另一个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辑  我在国外受了点刺激<br>    爱管闲事的德国人<br>    谢侯之<br>    一般说来,德国人并不管人家的闲事。但是在看见有人破坏规则的时候,德国人变得人入喜欢管闲事。<br>    有一次高速路上堵车时,我看见一辆车从队伍里开出来,想到前面去加塞儿。沿路德国人开始鸣笛。这时戏剧性地看到从车队里开出两辆车,冲上去把那辆不守规矩的车堵住,一前一后地把它别到了公路外面。我们排队经过那里时,那两辆车还陪着堵在那儿,好像在等警察。<br>    我刚来的时候缺少守规矩的意识。楼旁边的小街不过二尺宽,街上不见一辆车。我左右看看,抬腿就过。忻见后面有个老太太大叫:“年轻人,你难道不害臊吗?”我回头看时,红灯下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等着过街,都瞪了眼看我,全都一脸的不屑。我有一种被千夫所指的感觉,觉得好没教养。<br>    以后学乖了,只要是红灯,一概停下来等,不管街大街小,不管有车没车。<br>    德国人管闲事还有一个标准举动是去报告警察。<br>    比如你停车,不小心刮蹭到旁边停着的车。如果有个德国老头老太路过的话,一定会停下来悄悄看着你。你若开了车扬长而去,他或她会记下你的车牌号马上打电话报警。路边那些黑黢黢的静静的楼窗里,也可能潜伏着几百只警惕的眼睛。要知道,肇事逃逸在德国是很恶劣的违法行为,处罚相当重。<br>    晚上你在家聚了朋友开大音响,有了喧哗,你的德国邻居们,尽管平时关系处得很好,会认为你破坏了规矩。但不会有人找上门来吵闹,而是一个电话打给警察。不一会儿,两个警察上来敲门,很客气地说有人告你扰民,警告你停止。据说那规矩是:“晚上10点以后喧哗声不得大于45分贝。”第二天,邻居们继续和你来往。他或她还会告诉你,是他或她打的电话。德国人一门死理,认为规矩得维护,感觉不到打电话告警察对街坊友谊有影响。<br>    而让我印象特深的,是德国人集体管闲事。<br>    那次是在慕尼黑一街区草地。草地上远远地坐着几个流浪汉,衣着不洁,空酒瓶扔在脚边。我经过时,忽然见那几个汉子爬起来吵闹,互相有撕扯,很激烈。而后,四个人围了一个人打,把那人踢倒在地上。忽听人行道上有人大喝:“住手!”立刻四下响起一片喊声:“住手!”两西装绅士,衣冠楚楚,老板派头儿,一中年淑女,端庄,同时冲进草地。那女人不管不顾,冲进人堆:径去搀扶那倒地人;一绅士挡在众汉子前面,护住;一绅士扯住一正挥拳的汉子,彼此有纠缠。这时草地一边冲进来两骑警,显然有人电话报警。骑警高坐马上,将汉子们冲散。见骑警来,绅士淑女撒手退出。一绅士笔挺西裤被踹了一脚的泥,淑女头发有些凌乱。三个人彼此互不相识,皆是路人。骑警下了马,拢住汉子们盘问。一时间,人行道上观者散去,各自掉头走路。两绅士一淑女不见了踪影。只剩了我和两个闲人,仍在傻看。<br>    摘自《海外文摘》<br>    澳大利亚的苍蝇<br>    丁文祥<br>    一个朋友去澳大利亚旅游,带回来几张澳大利亚纸币送给我做礼物。闲暇之时,我拿出来把玩,却有了惊人的发现:那张50元的纸币上印着的竟然是只金黄色的苍蝇。<br>    尽管高鼻子老外在许多事情上与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但我怎么也搞不懂他们会青睐这么个叫人恶心的玩意儿。直到有一天,朋友给我解释了一番,我才恍然大悟。<br>    原来澳大利亚极干净,苍蝇所爱好的“传统环境”——脏与臭,在那里根本就不存在。既然无此种生存环境,也就不见了“传统型”的苍蝇。<br>    一旦苍蝇找不到赖以生存的垃圾与腐物,转而以那里的植物汁液为食,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习性发生了质的变化。苍蝇不再因为脏而让人深恶痛绝,反而有了蜜蜂般的丰功伟绩——为庄稼树木传授花粉。<br>    摘自《思维与智慧》<br>    被狗“教育”<br>    胡展奋<br>    自挪威回来后,我就发誓不闯红灯。<br>    说来你难以相信,那不是被人教育而是“被狗教育”的结果。<br>    挪威的卑尔根本来就一个“静”字,清晨,只有海鸥在啼,海风在吹,风很腥但腥得很清冽。<br>    大概时间还早,四周静得没有一辆车,我从绿顶的“大皇宫”出发,徒步前往“市政广场”,那是在挪威生活的日子里,我天天要进行的晨练。蒙蒙晨曦中,始终有一条黑背白肚的爱斯基摩犬——玩家们叫做“哈斯奇”的,在我前面不徐不疾地走着。走了一会儿,远远地见它突然在路边严肃地蹲下。<br>    和我们一样,挪威所有的主干道和支路交通,都由自动灯控制着,那狗蹲着,起初我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它在等谁呢?是等它旧日的主人,还是等它昨晚的伙伴?我这么想着,一看左右没车,便悠然自得地直闯红灯过去。<br>    但它突然冲我身后狂吠一声,声音粗厉而且伴着伤风状的咆哮。<br>    我那时已经走过斑马线的一半,不禁回头看它一眼,那是一条典型的“哈斯奇”,长得异常雄骏。我不明白它为什么要对我龇牙咧嘴,我哪里惹着它了呢?<br>    四周依然寂无一人,我不禁好奇地踱回去。它的头温顺地搁在了两只前爪上,友善地看着我,轻轻地摇起了尾巴。现在我几乎可以肯定它是一条流浪犬了,因为缺乏照料,它那一身黑毛不仅虬结如麻,而且还大片脱落,有的脱落处还有血痂。<br>    突然,它竖起了耳朵,站了起来,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交通灯,绿灯一亮,便箭一般地蹿了过去。<br>    那一瞬间,我感到眩晕:它能看懂交通灯?<br>    它始终优雅地慢跑着,穿过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青铜雕像后,又是一条寂静的小马路,又是红灯,“哈斯奇”再次蹲下了,还回过头来,友好地向我看看。我现在可以确定:这是一条已经弄懂并且遵守人类交通规则的爱斯基摩狗。<br>    为了确认这个事实,我试图在它眼皮底下再闯一次红灯,结果,它的面孔再次变得很难看,眼睛陡然三角,上嘴唇威胁地掀起,露出了白厉厉的牙齿。<br>    天哪!它不但自己不闯红灯,居然还干涉人类闯红灯!是受过集训,还是有过创伤记忆,或者干脆是一条一开始就看我不顺眼的变态犬?<br>    高纬度苍白的太阳升起了,街上的人流越来越稠了,“哈斯奇”欢快地轻吠一声汇入了人群。当我看到所有的路人都敬畏地、自觉地肃立在没有车辆通过;的红灯两侧,而“哈斯奇”俨然以他们中的一分子,沾沾自喜地伫立于恭候红灯的行列时,我对它刹那间什么都明白了。<br>    这真是一个令我汗流浃背而且无地自容的早晨,直到离开挪威离开德国离开奥地利才渐渐地缓过劲来:“以狗为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可以。<br>    摘自《新知讯报》<br>    不能剥夺小草的采光权<br>    闻易<br>    一位中国小伙子,今年下半年赴奥地利维也纳一所大学留学。他所居住的房屋里外很洁净,周围环境如同诗画一般,特别是起伏不平且被修剪得平平整整碧碧绿绿的草坪,更是给人以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br>    一个星期日,初来乍到的他,见阳光灿烂,就准备将被子拿到外面晒一晒,可附近根本就没有晾晒被子的工具。于是他索性将被子摊晒在草坪上,然后进屋去看书做功课了。<br>    不一会儿,有人按响了门铃。小伙子开门一看,是两位警察。警察首先微笑着一齐向小伙子敬了个礼,然后亮出警察证。一位警察从包里拿出一本单子,要小伙子交付5欧元的罚款。<br>    小伙子莫名其妙,在这里我并没有做任何“对不起”的事情,为什么要罚我的款?<br>    警察转身用手指了指晒在草坪上的那床被子。但小伙子仍然一头雾水,那床被子怎么了?<br>    另一位警察从包里拿出一本薄薄的册子,递给小伙子并温和地问道:“先生,您难道没有看过这本小册子吗?”<br>    这时小伙子才想起,自己刚住进这间房屋的时候,是看见房屋外面有一个别致的木架,木架里放置着这样一本小册子,然而却因没有引起注意而忽视了。于是小伙子不好意思地回答:“对不起,看见了,可我没有去仔细读。”<br>    警察说:“那好吧,现在就请您翻一翻看一看,也许您立刻会明白的。”<br>    小伙子接过小册子一看,原来是一本小区居民行为规范手册。小伙子翻看了一阵子后渐渐地明白了,原来小区的草地上严禁铺晒或覆盖任何能遮住小草阳光的家居物品,不能剥夺小草的采光权。如果违反,就得无条件接受按每平方米2欧元的罚款。“不能剥夺小草的采光权”这句话还用了粗体,显得格外醒目。<br>    当小伙子把这本小册子还给警察时,警察的神情渐渐严肃起来:“先生,刚才我俩在远处巡逻时,从望远镜里看到了你的这一举动,因此我们花费了半个小时赶过来。我们用卷尺量过了,您今天所摊晒的一条被子长2米,宽1.25米,面积是2.5平方米,也就是说,您的这条被子剥夺了这一块2.5平方米小草的采光权,而这块2.5平方米的小草在这约半个小时里,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因为它们不能进行有关光合方面的活动,小草的健康遭到了半个小时的损害,这种损害是无法用欧元来计算的。当然,您认为不要紧,但我们却认为很要紧,如果大家都这样,那么小草的健康势必遭到摧残。还有,草坪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先生,请您想象吧。但愿您没有这样的下一次。当然,您要晒被子,完全可以放在床上呀,因为太阳光总会晒到上面来的,特别是午后,太阳光决不会吝啬的,请您相信,也请您配合……”<br>    小伙子洗耳恭听了两位警察“小题大做”的一通理论,再也无法为自己争辩,于是红着脸交付了5欧元的罚款,而后立即走到草坪上把这条被子收起来。<br>    这个小伙子是谁?就是我的表弟。这则“不能剥夺小草的采光权”的真实故事,就是他在前几日发给我这个“草根阶层”一分子的邮件里叙述的。<br>    摘自《羊城晚报》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我在国外受了点刺激<br>爱丁堡拒绝通融<br>爱管闲事的德国人<br>澳大利亚的苍蝇<br>被狗“教育”<br>不能剥夺小草的采光权<br>德国人怎样处理牙签<br>读哈佛的几个没想到<br>度个假也贷款<br>法国坐公汽<br>感受澳洲人的节约<br>公共场所幽默启示<br>韩国司机向我们敬礼<br>环保巡视员邓肯<br>会说话的垃圾桶<br>教授做义工<br>垃圾桶上的人性<br>美国人的礼物<br>美式说明书<br>梦想之具体<br>排队的讲究<br>起诉威廉<br>瑞士穷人住高楼<br>瑞士人的生活态度<br>少见多怪加拿大<br>他为何被拒签<br>特别小费<br>我在国外受了点刺激<br>细节,让人爱上一个地方<br>小便池那只苍蝇<br>小题大做的瑞士人<br>一对夫妇在异国吵架的代价<br>一张就够了<br>内装38根火柴<br>有趣的希腊朋友<br>在巴黎体验方便<br>德国人喝酒只喝情绪,不喝感情<br>在德国遭遇厕所文化<br>在俄罗斯垂钓<br>在美国搭便车也挣钱<br>在美国购物<br>在美国和警察打官司<br>在美国买房子<br>在美国目击车祸<br>在日本感受细节<br>只坐一个座位<br>注重小节的日本人<br>钻到桌子下面去欣赏桌底<br>尊重的力量<br>第二辑  在外国遭遇信任<br>“逮捕”土豆<br>爱丁堡的长椅<br>爱管闲事的美国人<br>把赞美挂在嘴边<br>比窦娥还冤<br>比赛耐心<br>不该忽略的细节<br>不敢愧对盛开的鲜花泉<br>不怕排队的英国人<br>德国的小狗须上学<br>法国人的隐私物“比代”<br>富而不奢的德国人<br>感受巴黎地铁的细节<br>告示里见精神<br>各国的不方便<br>关爱到极致<br>韩国人的文明细节<br>和薇拉相处的日子<br>花瓶碎片<br>惊心动魄的如厕<br>警报拉响之后<br>鞠躬<br>看外国驾照上的细节<br>列车晚点<br>路要拾遗<br>没什么比制度更客观<br>美国的油条<br>美国的征兵广告<br>美国警察罚我做“护士”<br>你掉了一样东西<br>奇特的毕业祝贺<br>善解人意的魅力<br>上胜町树的树叶<br>神奇旅馆<br>生命如此宝贵<br>世界各国醒酒奇方<br>世界通用语<br>树上的果实归谁<br>送女儿去英国扶贫<br>外国超女是怎样选出来的<br>危险的资格<br>我的加拿大房东劳伦斯<br>我在葡萄牙吃电话官司<br>习惯成自然<br>细节中的美国<br>相信书的英国人<br>艳遇意大利<br>页码是一种态度<br>一个西方女孩的征婚启事<br>英国人的低效率<br>在澳洲上学的第一天<br>在澳洲学英语<br>在巴黎拔牙<br>在德国倒垃圾<br>在加拿大当“地主”<br>在美国抽烟<br>在美国马路“驾驶”自行车<br>在美国如厕<br>在美国体验师生情<br>在瑞士撞车以后<br>在外国送礼<br>在外国遭遇信任<br>最宝贵的一门课<br>第三辑  欧美人注重哪些小节<br>“失败”纪念碑<br>保护萤火虫吴麓<br>不会让你第二次吃生鸡蛋<br>不仅仅是习惯<br>从玩游戏看德国人的执著<br>大兵请坐头等舱<br>德国的小苹果<br>德国给医院调色彩<br>德国人如何管食品<br>调慢半小时<br>俄罗斯的大和小<br>法国高考作文题<br>法国市长给我回信<br>感受德国的“程序主义”<br>感受瑞典细节文化<br>加拿大的赔偿事件<br>加拿大没有老女人<br>伦敦街头的蓝牌<br>芒刺在背<br>美国小镇的“垃圾日历”<br>蒙古百姓不爱存钱<br>欧美人注重哪些“小节”<br>人文的作用<br>如厕<br>善举不能“挥霍”<br>食物银行<br>守时的丹麦人<br>为什么我们总替坏人提问<br>我被“两美元”吓着了<br>香港人的忙与碌<br>香港有两个“可怕”<br>小费之国——埃及<br>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欧洲逃票之后<br>一块欧元的树皮<br>英国人的灯泡<br>在国外坐出租车<br>在美国逛超市<br>在日本吃防灾食品<br>在沙特人家做客<br>掌控金钱的智慧<br>重生不过几分钟<br>总理与囚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