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崇高的文化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4230
  • 作      者:
    林新华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阐释不同文化中的崇高观念不能脱离其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时,崇高也正是依靠文化传统而具有了可通约的特性……
展开
内容介绍
    《崇高的文化阐释》从艺术人类学的立场出发对崇高问题展开了跨文化美学分析。全书以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历史优先性为原则,以本土性为研究崇高问题的立足点,分析不同文化情境中各民族的崇高事象,关注不同文化情境中崇高的表达和体验,探讨不同民族的崇高和崇高感,展示崇高问题的丰富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探讨跨文化视野中崇高的可通约性。崇高与当今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内在关联?在文化多元、观念多样的人类生存图景中,崇高应该包含哪些文化内涵?传统美学理论关于崇高的言说,是否因知识条件和时代局限而存在着盲点·正视并回答上述问题,已成为当下的崇高研究不可回避的关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崇高问题研究的理念和方法<br>    范畴是构成各门科学系统的重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在这里既指出了范畴在人类认识世界时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范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任何范畴的过程中都不能忽略上述两个方面,文艺美学的范畴研究也不例外。文艺美学范畴是人们对文艺审美现象及其本质进行认识和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一方面作为反映文艺美学理论体系中一些最一般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作为构建文艺理论体系的“纽结”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是连接文艺理论体系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结”。然而,在对具体的文艺美学范畴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很自然,也比较容易做的就是从理论本身的体系出发对其进行研究。<br>    塔塔尔凯维奇在分析西方美学概念发展的历史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一倾向:<br>    为了在他的内心掌握住复杂多变的现象,人们便将它们类分在一起,当他按照极其普遍的范畴,将它们纳入大类之时,他便在它们之中建立了广大的秩序和条理。
展开
目录
序<br>第一章 崇高问题研究的理念和方法<br>第一节 崇高的不同相位<br>第二节 崇高在文化上的可通约性<br>第三节 原则和方法<br>一、 历史优先性原则<br>二、 跨文化比较的方法<br>第二章 崇高问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br>第一节 西方美学家对崇高问题的探讨<br>一、 主体同一性的预设<br>二、 客体上侧重点的不同<br>三、 对克服恐怖的关注<br>第二节 中国美学家在崇高问题研究上的进展<br>小结<br>第三章 崇高与恐怖<br>第一节 恐怖的不同含义<br>一、 恐怖的历史阶段性<br>二、 恐怖的分类<br>第二节 崇高与可以克服的恐怖<br>一、 克服自然的恐怖<br>二、 克服道德的恐怖<br>第三节 崇高与不可克服的恐怖<br>第四节 崇高与恐怖的戏剧化<br>第四章 崇高与生命圣化<br>第一节 生命圣化的内涵<br>一、 生命圣化的含义<br>二、 生命圣化的表达与体验<br>第二节 生命圣化形成崇高的必要条件<br>一、 主体意识的凸显<br>二、 价值上的认同感<br>第三节 生命圣化之崇高的表现形态<br>一、 生命归属感中所形成的崇高<br>二、 生命献祭形成的崇高<br>小结<br>第五章 案例分析:崇高作为人的精神支柱<br>第一节 武士、 骑士精神与崇高<br>第二节 阿兹特克人与崇高<br>小结<br>结语:崇高问题与当代美学建设<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