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98294
  • 作      者:
    易鑫鼎著
  • 出 版 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博学多识,论著宏富(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计有1400多万字,未刊稿在外),思想和经历也很复杂。一些“评传”或专论只就其在“政潮”中的经历进行评述,给其定位是“改良派”或“保皇派”,对他的个性思想特点却较少深入的分析。一名之立,就让人“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论著对“改良派”“保皇派”外衣下的梁启超若有一些新发现,意图揭去其外衣,还他一个本来面貌,这种趋势是可喜的。但也仅仅是“趋势”,和梁启超的思想原貌似乎还有不小的距离。<br>    梁启超爱谈“思潮”“政潮”“潮流”。他曾经是“舆论界执牛耳”的“巨子”,凭藉所掌握的报刊,“兴风作浪”地倡导过一些“思潮”,耸动了一时视听,有的成了国人的“共识”,有的却被对立面消解了。历史潮流,真像“大浪淘沙”,淘去了许多思想主张和文字,也淘去了包括梁启超在内的许多“弄潮儿”。
展开
目录
绪言<br>上编 梁启超思想漫论<br>第一章 梁启超的文化性格<br>一、文化性格略论<br>二、梁启超的文化性格特点<br>(一)“学而不厌”地追求新思潮<br>(二)梁启超的应变观<br>(三)梁启超关爱后学不护短<br>(四)梁启超的英雄观<br>(五)梁启超的宗教观<br>(六)梁启超的成败观<br>(七)梁启超的生死观<br><br>第二章 康、梁师徒俩的矛盾关系<br>一、学海堂的高才,十七岁的举人<br>二、梁举人居然拜康秀才为师了<br>三、万木草堂讲学的创新意义<br>四、康、梁学术上的分歧<br>五、保皇派内部的革命倾向<br>六、在复辟和反复辟斗争中<br>七、寿文和祭文<br><br>第三章 梁启超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矛盾关系<br>一、“如实知见”画出历史运动整体印象<br>(一)孙中山论“三民主义<br>(二)孙中山驳“瓜分说”“幼稚说”“躐等说<br>(三)孙中山论中国“不会被瓜分”“地价法问题”“五权分立”宪法等问题<br>(四)胡汉民论“民报”六大主义<br>(五)陈天华论不学“日本君主立宪<br>(六)朱执信论“满洲不能立宪<br>二、梁启超驳议之一——《开明专制论》<br>三、梁启超驳议之二——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br><br>第四章 梁启超和袁世凯的矛盾关系<br>一、归国和设想<br>二、在“政党政治”潮流中浮沉<br>三、“倒袁”斗争的前后<br><br>第五章 “依据西学,批判中学”思维逻辑的历史功过<br>一、首倡者——严复<br>二、梁启超的推广运用和发挥<br>三、“依据西学,批判中学”思维逻辑的历史功过<br><br>第六章 梁启超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徘徊<br>一、“政才”“艺才”与振兴国家民族的关系<br>二、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及中国学术的弊病<br>三、梁启超“欧游”和回归中国文化<br><br>第七章 梁启超的民主主义思想<br>一、“西学”滋长了梁启超的民主主义思想<br>二、民主主义的历史观<br>三、民主主义的社会批评<br><br>第八章 梁启超对中国民族性的探讨<br>一、地域和中国民族性的关系<br>二、中国民族性在民族融合中显示出优点和不足<br><br>第九章 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br>一、从时事变幻中揭露中国国民性弱点<br>二、从专制制度、内乱等方面揭露中国国民性弱点<br>三、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国民性优点<br><br>第十章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关爱后学<br>一、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几个要点<br>(一)为学首在立志<br>(二)教育的宗旨和道德标准<br>(三)“官学”体制和学问的矛盾<br>(四)“美式教育”和“精神饥荒”<br>(五)“趣味教育和教育趣味<br>二、热心办教育关爱后学<br><br>第十一章 梁启超学术研究的内容和特点<br>一、更新研究方法获取新的认识<br>二、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综合性研究<br>(一)从源头上揭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弊病<br>(二)对上古至秦统一中国历史变迁作了综合考察<br>(三)《儒家哲学》对儒家思想演变的总结分析<br>三、《儒家哲学》给我们的启发<br>(一)儒家思想有哪些可取的成分?<br>(二)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贡献<br>(三)秦汉以后儒学演变的模式<br>四、对先秦诸子政治思想的综合研究<br>五、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综合研究<br>六、解开中国古代思想被扭曲的“扣”<br>(一)二十世纪以来“解扣”的意向<br>(二)几位大师的“尧舜禅让”说和驳议<br>(三)顾颉刚“解扣”的理论主张<br>(四)“禅让”说是怎么产生的?<br>(五)“禅让”说和中国文化思想<br><br>第十二章 梁启超和“诗界革命<br>一、“诗界革命”的实践和理论主张<br>二、对《尝试集》和白话诗的评论<br><br>第十三章 梁启超和“小说革命<br>一、“小说革命”的背景<br>二、梁启超的“小说革命”主张<br>三、梁启超的社会批评和晚清小说的关系<br><br>第十四章 梁启超的散文<br>一、梁启超的散文主张<br>二、梁启超散文发展状况<br>(一)《变法通议》前后的散文<br>(二)《自由书》及其他散文<br>(三)《新民说》及其他散文<br>(四)“倒袁”文章和《欧游心影录》<br><br>下编 梁启超对后继者的影响<br>第十五章 五四文化革命和梁启超<br>一、梁启超倡导的文化革新和五四文学革命联系紧密<br>二、关于文学形式的革新<br>三、关于文学内容的更新<br><br>第十六章 胡适和梁启超<br>一、少年胡适崇拜梁启超和后来的学术道路<br>二、胡适投师后,梁、胡的交谊<br><br>第十七章 鲁迅和梁启超<br>一、对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现状的分析<br>二、关于“破坏主义<br>三、关于外来“新名词”被曲解和利用的问题<br>四、关于“希望”和“失望<br>五、如何看清现实人生的“真实”问题<br>六、关于“通悟”和导致偏狭见解<br>七、《药》里夏瑜的话的含义<br>八、关于中国民族性国民性缺点的探讨及《阿Q正传》<br>九、鲁迅“批孔反儒”略论<br><br>第十八章 毛泽东和梁启超<br>一、少年毛泽东崇拜梁启超<br>二、毛泽东著作掩映了梁启超影响的痕迹<br>三、毛泽东诗词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佳作<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