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2638
  • 作      者:
    陈来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现任全国哲学会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多所大学的特聘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王阳明青少年时代就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热心骑射,精究兵法,长于诗文,早享文名。青年时代的王阳明与多数宋明理学家一样,也经历了一条“出入释老”而“归本孔孟”的思想历程;人仕之后,踏人坎坷的政治生涯,34岁时,他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冒死抗谏,反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为此受廷杖下狱,贬到贵州偏远的龙场,做一个小小的驿丞。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他日夜默坐,动心忍性,思考圣人处此将何所为,在一个夜间他忽然大悟,“不觉呼跃,从者皆惊”,从此建立了与程朱学说完全不同的哲学,后人称此为“龙场悟道”。此后,他虽为明王朝建立了奇功大业,但他本人却屡遭诬陷谗谤。在“百死千难”的政治危机中,他坚信自己的良知,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无论是居家休养还是戎马倥偬,他都广收弟子,因材施教,宣传他的思想。他的学说虽受到压制,却在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笼罩了整个明中后期思想的发展。<br>    王阳明哲学就其直接意义来说是对朱熹哲学的反响,他倡导的“心学”是在明中期封建统治极度腐败、程朱理学逐渐僵化的情况下出现的思想运动,具有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北宋以来理学扬弃佛道,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的一个结果,在整个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阳明富于创造精神,他的哲学一脱当时程朱派的经院习气,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气概,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他能像禅宗大师一样用某些令人惊奇的指点方法使人领悟,他的思想盈溢着生命的智慧,因而十分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言<br>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青年时父亲迁家至山阴(越城),后来他在距越城不远的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br>    王阳明28岁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改兵部;曾知庐陵县,历任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正德末年以左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当地大规模农民暴动;后平定藩王之乱,兼巡抚江西,因大功升南京兵部尚书,封为新建伯;晚年奉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两广等地,平息广西地方少数民族暴动,病归途中,死于江西南安。正德十四年(1519)夏,宁藩朱宸濠经过多年蓄谋筹划,在江西发动叛乱,以十万大军,东下南京,其声势浩大,震动朝野。王阳明仓促举义,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以机智的谋略和卓越的胆识,仅35天就生俘朱宸濠,将这场大叛乱彻底平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功大业。时人说他“才兼文武”,有“奇智大勇”。的确,他的事功业绩不仅在古今儒者中绝无仅有,在整个明代的文臣武将中也十分突出。<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言<br>一 有我与无我<br>二 戒慎与和乐<br>三 理性与存在<br>第二章 心与理<br>一 心即理说的提出<br>二 心即理说的内涵<br>三 心即理说的诠释<br>四 心即理说的矛盾<br>第三章 心与物<br>一 心与意<br>二 意与事<br>三 心与物<br>四 心物同体<br>第四章 心与性<br>一 未发与已发<br>二 心之本体<br>三 心与性<br>第五章 知与行<br>一 知行合一的内容<br>二 知行合一的宗旨与工夫<br>三 知行合一的分析<br>第六章 诚意与格物<br>一 《大学》古本与古本序<br>二 诚意<br>三 格物与格心<br>四 格物之辩<br>五 《大学问》的格物说<br>第七章 良知与致良知<br>一 致良知说的提出<br>二 良知<br>三 致良知<br>四 从格物到致知<br>第八章 有与无<br>一 天泉证道<br>二 无善无恶<br>三 心体与性体<br>四 儒与佛<br>五 有与无<br>六 严滩问答<br>第九章 境界<br>一 有无之境<br>二 无我为本<br>三 狂者胸次<br>四 与物同体<br>第十章 工夫<br>一 工夫之内外本末<br>二 工夫之有无动静<br>第十一章 结语<br>一 早年历程<br>二 中岁教法<br>三 晚年化境<br>四 身后流变<br>第十二章 附考<br>一 《年谱》笺证<br>二 《续编》书札考<br>三 越城活动考<br>四 著述辨疑<br>附录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br>一 引言<br>二 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br>三 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br>四 理学对于神秘主义的批评<br>五 结语<br>阳明年表要略<br>征引书目<br>索引<br>后记<br>“陈来学术论著集”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