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1924一 )《后现代状况》(1979)一书的出版,“后现代主义”正式进入哲学辞典之中。“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哲学流派,严格说来也不是一场具有统一纲领的哲学运动。那些自称或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者的哲学家对“现代主义”提出了很多批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共同倾向的新主张。比如,他们批判启蒙精神特别是工具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理性、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全是虚构。自我不是自足的,更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主奴关系,而是朋友和伙伴关系。他们批判现代性的柏拉图主义、本质主义、整体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差异从“同一性的逻辑”中解放出来。在他们看来,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异中之同”,而是在差异中理解差异。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所谓“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宏大叙事”是利奥塔用以指称现代主义理论特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些具有合法性的基本理性原则。在利奥塔眼中,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人的解放的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属于这样的“宏大叙事”,都已经陷入危机。与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相反,后现代主义钟情于多元的“小叙述”、“小故事”。这些主张与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相吻合,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代表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征。
(三)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
近代哲学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按照这种主体形而上学,人的本性就是(广义的)理性,而理性的功能就是“认识”。人是什么?就是认识的动物,就是认识主体。康德在一定意义上看到了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统一,并用纯粹理性去整合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所以,在康德那里,人是什么的问题包含着这样三个子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但即使在康德那里,知、情、意仍然是分开的,仍然分属于不同的领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