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整个印度教的瑜伽传统进行了梳理,共分为两部分:di一部分对瑜伽的概念、流派、源头和年代史进行了一般的交代;第二部分按照思想史的演进顺序,从印度经典文献中的瑜伽思想、代表性人物的瑜伽观点、重要的瑜伽流派、各种瑜伽修习方式等方面,呈现瑜伽思想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以及形形色色的瑜伽理论与修习。
第一节 瑜伽是什么?
一、超越的冲动
瑜伽是印度人用来达成“超越”的理论与方法的总和,在现代已扩展到了全世界。
从“我是谁”的意识萌生,人就有摆脱生存束缚、超越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的冲动。
超越的冲动是人的本性,人对信仰的追求由此衍生,人对科学、技术、哲学、神学、艺术的渴望也由此发轫。
这是德国瑜伽思想史家格奥尔格· 福伊尔施泰因( Ge org Feuerstein)的巨著《瑜伽之书》b(The Yoga Tradition)的开篇。他将瑜伽的产生归因于“超越的冲动”。《圣经》里巴别塔的故事,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中国古代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现代科学研究如何利用AI实现“自我不死”,都是超越的冲动的鲜明表达形式,瑜伽则是属于印度人的表达形式。事实上,对超越的追求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在印度那样,变成一种如此明显的共享的文化动机。a类似的,日本印度哲学研究权威木村泰贤在《梵我思辨》中借用叔本华的“生命意志”(Wille zum Leben)的无限扩展来说明瑜伽产生的原因:
生存之意志以及扩展之意志是一切生命行动之中枢,此乃上自人类下至蝼蚁一贯不变之现象。在意志活动方面,一般动物大多是本能的、盲目的,但人类随着理性的发展,是朝向意识的目的方面前进。意志遂有二重,亦即一方面显现为与动物无异的肉体的自我保存或种族保存等现象的欲动,另一方面显现为憧憬无限生存、无限扩展的自我超越……前者姑且称为现实生命之要求,后者称为绝对生命之要求……若基于此等观察而探寻瑜伽的宗教意义,则可了知其不外乎是将上面的理论予以具体化……瑜伽之主要,在于以全部意志摆脱暂有的欲望,而跃入绝对的生命。
引文不仅揭示了瑜伽的内在驱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超越自己”的扩展之意志,而且表明了此种超越的终极目标——跃入绝对的生命。“绝对的生命”指什么?印度思想用不同的词来表述:三摩地、觉悟、解脱、独存、合一、涅槃、圆满、自由、无限、不朽、梵知,等等。
印度人发现,“绝对的生命”要靠精神去实现,因为人的身体是有限的,受制于时空,而精神是无限的。瑜伽是要让无限的精神在有限的身体和条件下达成最终的超越。基于此,印度当代瑜伽成就者斯瓦米·巴伽南达(Swami Bhajanananda)简洁地说:“瑜伽是人的意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
今天,瑜伽已经成为全人类的财富。瑜伽传统提供了形形色色的超越之法,供不同的人选择和实践,这些方法的效力已被前人反复印证过。总而言之,瑜伽传统延绵几千年,至今仍是一个鲜活的传统。
目 录
第一章 瑜伽的基础 001
第一节 瑜伽是什么? 001
第二节 瑜伽文化源头 027
第三节 瑜伽思想史断代说法 043
第二章 吠陀时代的瑜伽 058
第一节 吠陀文献 058
第二节 吠陀的神话世界 062
第三节 大众的瑜伽:祭祀与咒法 070
第四节 见者的瑜伽:找到被黑暗隐藏的太阳 077
第五节 对待生死的现世乐观主义 081
第六节 寻找大一 083
第三章 梵书时代的发现“自我” 090
第一节 “物极必反” 090
第二节 梵我同一思路的确立 095
第三节 轮回说的起源 101
第四章 奥义书时代的思想革命 104
第一节 开出内求之路 104
第二节 奥义书文献 108
第三节 认识自我 112
001
瑜伽思想简史
第四节 无路之路:智慧瑜伽的觉悟 119
第五节 商羯罗的智慧瑜伽 128
第六节 早期奥义书中的瑜伽要素 138
第五章 史诗时代瑜伽的熔炉 150
第一节 《罗摩衍那》中的德性与苦行 151
第二节 《摩诃婆罗多》中的善恶与自由 157
第三节 《薄伽梵歌》的“圣化的行动者” 162
第四节 《解脱法篇》的禅定瑜伽 169
第五节 史诗时代奥义书中的生死问题 172
第六章 古典瑜伽与数论哲学 177
第一节 数论派的哲学预备 179
第二节 帕坦伽利和瑜伽派 193
第三节 《瑜伽经》的哲学与修行 199
第四节 从数论哲学看《瑜伽经》 217
第七章 密教时代迷人的瑜伽世界 227
第一节 怛特罗与密教 229
第二节 新的灵性进路 238
第三节 神圣母亲和女神崇拜 243
第四节 “瑜伽身”:精身生理学 247
第五节 仪式修行和反仪式主义 262
第八章 印度中世纪的身体瑜伽 288
第一节 哈达瑜伽和金刚身的理想 288
第二节 哈达瑜伽的修习 298
第三节 瑜伽奥义书和幻觉经验 314
002
目 录
第九章 宗派时代的虔信运动与巴克蒂精神 320
第一节 古老的五夜派与薄伽梵瑜伽 321
第二节 阿尔瓦尔的甜蜜之爱 328
第三节 那衍纳尔的谦卑之爱 334
第四节 虔信瑜伽师罗摩奴阇 341
第五节 形形色色的虔信表达式 350
第十章 现代瑜伽百余年 369
第一节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现代哲学 370
第二节 辨喜的实用吠檀多 378
第三节 阿罗频多的整体瑜伽 390
第四节 艾扬格的现代身体瑜伽 403
第五节 瑜伽的“大流散” 414
后 记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