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哲人05 我爱故我在 给聪明人的轻哲学读物 爱到底是什么 哲学 生而为人 消费主义 旅行 平衡 死亡 爱与自恋 爱情 婚姻 mook 咖啡 思辨 文艺 情感 两性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770339
  • 作      者:
    新哲人编辑部创立于2015年
  • 译      者:
    张小雨,宋晓钰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大话题,小切口。

《新哲人》系列不追求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日常对话,深入浅出地探讨哲学大问题。无论是道德困境、自由意志,还是存在的意义,都能从细微处着手,在轻松阅读中领悟哲学的智慧。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思考,都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化。


2、不给话题设限,思想自由,不拘一格,专治“杠精”。

哲学是思辨的艺术,在哲学的世界里没有纯粹的“坏”和“好”。《新哲人》系列从来不会对某一种观念或想法盖棺定论,拒绝二元论的狭隘思想,对每一种存在的话题,都会尽可能在这些维度加以讨论。在这套书中可以看到各种观点和火花的对撞,以本期为例,就讨论了爱的种种形式,爱,被爱,自爱,正常的爱,扭曲的爱,对物的爱,因为物而起的爱等等。《新哲人》系列致力于推广一种不拘一格的哲学探讨方式讨论。,让读者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新视角,培养批判性思维。


3、给聪明人的轻哲学读物。

本系列以轻松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启迪心智的轻阅读,让哲学成为你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通勤路上,还是在咖啡馆的闲暇时光,你都能轻松翻开《新哲人》,享受一段思考的旅程。这套书追求的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智慧的火花,让哲学成为你我对话的桥梁,激发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和世界理解。


展开
作者简介

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创立于2013年,致力于探索过往和当代思想家关于如何过上更充实的生活的哲学思想。旨在引导读者选择更快乐、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展开
内容介绍

它不能是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

《新哲人》2013年创刊,澳大利亚季刊,已出版至40期,每期流通50000+。

《新哲人》每期探索一个根本问题,比如生而为人、消费主义、玩、时间、旅行、平衡、死亡。围绕这些主题给出了有趣的思考,探索如何过上更充实、更快乐、更自由的生活。

本期主题为爱。

爱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本期探讨了人类关于“爱”这种情感的种种形式,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人与物之间的种种感情形态,以“爱”为主题,从哲学的角度,通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文字引领读者探寻和思考何为爱,何为爱情,爱与自恋,爱情与婚姻,作为礼物经济的爱,如何寻找爱、理解爱等等有关爱的哲学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爱,不只是Love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哲人》中文版主编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首广告歌曾红遍大江南北,那正是翁倩玉老师的《爱的奉献》。直到今天,当动笔撰写这篇序言之时,我又机缘巧合地再度播放起这首往日金曲,心情依旧澎湃,灵魂依然激荡。然而,不得不说,从哲学的角度看,这首歌可能也恰恰暴露出很多关于爱的成见乃至偏见。首先,爱当然不只是Love,爱同样是亲密关系(intimacy),从这个角度看,它的范围要广阔得多,形式也更为多样。其次,爱也不只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它也同样是相当残酷与复杂的社会现实。在那个美丽光明的面具之下,往往隐藏着人心的叵测,人情的冷暖,人世的炎凉。爱是理想,但它同样也是计谋、交易、冲突。由此,最后,爱当然也不只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而同样也涉及种种阴暗、曲折、否定的面向。爱是积极的进取,主动的创造,生命的肯定,但也未尝不常常经历着挫折、痛苦与绝望。明与暗之交织,痛与乐之相生,甚至肯定与否定之互渗,或许才是爱的全貌和真相。

正因如此,在大家展卷研读之前,还是很有必要对爱这个复杂含混但又丰富迷人的概念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一点背景的交代与脉络的梳理。

那就从爱与亲密开始。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但日常的理解也往往含混不清。首先,从根本上说,爱确实是一种亲密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亲密关系中一种相当极致而强烈的形式;但反过来说,亲密关系还有着更为多样多变的形态,这是单纯的爱无法完全涵盖的。不妨举几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比如,我上小学时经常和同桌女生一起上下学,甚至一起吃饭,一起做作业,我们之间很亲密,但我真的“爱”那个女生吗?未必。所以有的亲密关系,它具有一定的强度,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爱的那种高度与峰值。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亲密关系都是这样的,很平淡,没多少激情和浪漫,但可以很持续,很温暖。


再比如,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他们之间也有着极为强烈的亲密之维系,甚至可以为了彼此去奉献生命,但这当然也不是或不只是爱,而更是信任。其中涉及的是意志,是信念,而并非仅仅是情感。所以,你看到,强度的高低也并不是对爱与亲密进行辨别的唯一标准。那再进一步拓展说。亲密关系也远不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意志的维系,而可以囊括更大的范围,甚至可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物、人与机器之间的紧密纽带。你们家的小猫咪整天黏着你,但你不会说“爱她”,即便这样说了,也仅仅是隐喻的含义,你不可能是认真的。同样,你跟你的手机也每天都形影不离,你们简直太亲密了,亲密到让你都忘了那个小小的屏幕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但这个人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显然跟爱没有任何关系。“我爱死我的新手机了!”但纠正一下,这其实不是爱,而只是喜欢(like)而已。

谈完爱与亲密这个相对明晰的问题,不妨再聚焦于Love本身,尝试描述一下它自身多样而复杂的形式。Love是一个词,但至少具有三个不同的指涉与含义。我之前在《姜人生哲学到底》这个节目中也提到了法国哲学家让-吕克·费里的那个关于爱的著名的三元区分(见《论爱》),即情爱、友爱与圣爱。这个区分还是很基本而关键的,大家可将其作为爱之哲思的起点。这个多样的形式也同时提醒我们,爱绝不简单,它至少包含着欲望、伦理与神圣这三个向度,而且,就人世间的任何一种爱的具体形式和情感而言,这三个向度其实都是紧密交织乃至纠缠在一起的。

当你去爱的时候,你可能爱的是一具美好的肉体,但他/她也完全可能同时是你的挚友和伴侣,甚至是你的希望和拯救。那就先简单辨析一下。首先是情爱,它当然主要诉诸肉欲,但也往往渗透着强烈浓厚的情感,爱与欲之纠葛是一个持久的主题。但其实说到底,情爱是一种异常单向度的占有关系,“我爱你,你是我的,你只能跟我在一起,不许爱别人!”这可能是深陷情爱中的人常有的心绪。当然,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跟别种爱或亲密关系相比,情爱或许是人与人之间最为强烈的一种维系纽带,真可谓如胶似漆,所以,身在其中的人总有一点私心,总想要占有,这也是人之常情吧。爱,就是想在一起,想永远在一起,海枯石烂,三生三世。在这样的关系中,是容不下他者和杂质的。

但友爱就不同了,它可能平淡,也可能强烈,它可能只是三五好友,小酌几杯,但也完全可能是歃血之盟,出生入死的交情,一生的羁绊。不过,友爱与情爱之间最大的不同,正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朋友,总意味着分享,而并非只是占有。友情,总是想化干戈为玉帛,让更多的人走到一起,建立起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也是为何,友爱要比情爱持久得多,稳定得多,也开放得多。俗话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虽然有点偏激,但未尝不是事实。因为当两个人经过惊心动魄的爱情,终于走进婚姻的殿堂,那种亲密关系也就随之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此夫妻更像是终生陪伴的朋友,一起抚养后代,一起打拼事业,甚至每天分享心得。这也是爱,只不过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情欲和占有欲而已。当然,像唐璜这样的情爱“原教旨主义者”可能会痛斥婚姻之不纯粹性,但冷静反思之后,却不难发现这不是执着,而是幼稚。

再高甚至最高形式的爱当然是圣爱。我们虽然借用这个词,却未必一定要坚持其中的宗教和神学含义。哪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是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朝向上帝和天国的信仰与虔诚,但仍然可以多少体会到圣爱之中的那种超越性。何为超越?并非只是跳出生活,前往彼岸和别处,正相反,哪怕只是在生活之中,看似被世俗之流卷着推着,也仍然可以有超越的追求。

借用尼采的话来说,当你将自己的生命力一次次带向高潮和极致之时,也可以算是一种超越,因为你超越了自己既有的状态,不僵化,不保守,你开始挑战自己,改变自己,迎向全新的起点和境界。这就接近圣爱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将圣爱的典型形式概括为从内心的深处寻找上帝的光明。而在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中,我们也完全可以怀抱着超越的希望乃至改变的渴望去行动,去选择。“我不要再这样下去了,我总能改变我自己!”这就是超越。这个时候,你爱的已经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无论是爱人还是友人,而是生活本身,是对生命的颂赞,是对你自己的敬意。这,就是神圣。你,就是有了一颗朝向希望的圣爱之心。

这说得又有些理想和抽象了,那不妨再回归现实。对爱的思考,单纯的归类和思辨也还是不够的,还理应将其置入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去仔细考察和辨析它的不同阶段,诸多转型,深远影响。英国著名社会家吉登斯的名作《亲密关系的变革》或许是迄今为止两性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参考书之一。如果说福柯曾写过《性史》这样的巨著,那么吉登斯这部篇幅相对短小的作品不妨就视作“爱史”。在这里,他极为清晰透彻地区分了西方社会中爱的形式的三次主要转型与变革。中国社会是否适用,这就见仁见智了,但至少,吉登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哪三次转型与变革呢?分别是贞洁之爱,浪漫之爱与合流(confluent)之爱。前面两种相对古老而传统,但第三种就直指当下的现实了。先说贞洁之爱,这显然对应着等级鲜明、区隔严苛的封建社会。贞洁是规范,但也往往是无形的枷锁,“你必须”,可以是一种牢固的维系,但也会给人们带来压抑与窒息。

正因如此,冲破枷锁,僭越红线,用激情去挑战贞洁之契约,也就往往成为古代爱情故事的一个恒久主题。我们在无数的文学和戏剧的经典作品中都已经反复玩味了这个主题,而近些年的一部经典无疑是《泰坦尼克号》。这或许也说明,即便封建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人类始终怀有那种用爱去冲破各种边界、束缚和壁垒的强烈渴望。当法国哲人阿兰·巴迪欧说爱是绝对断裂的事件之时,或许表达的也无非是这个人类共有的信念。爱的事件发生之时,所有生活都会土崩瓦解,甚至整个世界都会天翻地覆。

而这样一种事件性的激情,已经带上了极为浓重的浪漫之爱的色彩与气息。只不过,浪漫之爱不仅是对贞洁之爱的冲击与僭越,更有一种积极而主动的指向,那正是爱人之间的灵魂交会,生命交融。我们常说的“浪漫”,总是被简单等同于激情(“过把瘾就死”),或者理想(“你太浪漫了,面对现实吧!”),但这些都是偏见和误解。浪漫,远远不止于欲望,而更涉及思考、意志、精神这些更加高级的力量。同样,浪漫也不只是空洞的幻念,而恰恰是人心和人性最为基本的真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自我都有着他/她自己的真实渴望,都想成为他/她自己。

但如何才能成为你自己?当然不只是走向瓦尔登湖边或听客溪畔,离群索居,做孤家寡人,而更应该是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你自己,实现你自己,甚至改变、提升、拯救你自己。浪漫之爱,是灵魂升华的最高形式,是追求自我的极致境界。“我跟你是不同的,我不是你,但我爱你,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迈向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这才是浪漫之爱的真谛。

也正是因为浪漫之爱是两个极为不同的灵魂之间的邂逅、碰撞与交融,所以在其中必然包含着不可消除的差异,永远存在的冲突,无法缓解的紧张。“我爱你,为何你就是不懂?”“为了你,我愿意付出所有,飞蛾扑火,万死不辞!”这些都是浪漫的宣言。或许也正是因此,浪漫之爱前所未有地将快乐与痛苦紧密联结乃至纠缠在一起,爱与痛并生,爱的极致就是接近死亡般的痛苦,这几乎是所有伟大的浪漫爱情的终极基调。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少年维特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等等,“爱比死更冷”堪称浪漫之爱的永恒命题。这也是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的那部脍炙人口的名作之感人标题《爱,为什么痛?》(Why love hurts?)。

但进入合流之爱这第三个,也是最为晚近的阶段,易洛思的这个标题就不只是一个疑问了,而更接近一种反问甚至质问:“在今天,爱情中的人们为何不痛了?甚至不敢痛了,不想痛了?”当浪漫之爱逐渐变成了流量和游戏,当苦乐相生、爱痛相伴的情感变成了商品与资本,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爱,还有希望吗?爱,还能拯救吗?甚至不妨釜底抽薪地追问一句,爱还有可能和必要吗?我在这里无力回答,或许也不想简单直接作答。还是将探寻和思考的激动人心的历程留给每一位真诚而细心的读者,相信您能在本书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文字之中找到自己的感悟与感动。最后衷心感谢我们出色的译者和编辑团队,能将这样一份思想的盛宴呈现在大家面前。

爱,不只是Love,但让我们从Love开始,去寻找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是为序。


展开
目录
序言 姜宇辉
卷首语 赞·博格
撰稿人
乌有乡消息
爱的理由 帕特里克·斯托克斯
爱就是爱
爱不是爱
没有出轨不伤人 克拉丽莎·塞巴格-蒙蒂菲奧雷
蜜糕马 DBC.皮埃尔
尼采“闪约”尝鲜记 科里·莫勒
情迷陌生人 玛丽安娜·亚历山德里
论爱 伯特兰·罗素
人类爱之深 汤姆·查特菲尔德
爱的更广义 约翰·阿姆斯特朗
情书六则
寻找爱 马修·彼尔德
自恋流行病 W.基思·坎贝尔
你自恋吗?——自恋型人格量表
回声女神与纳西索斯 奥维德
作为礼物经济的爱 凯莉·詹金斯
爱在心物相遇时 安德烈·陶
爱与婚姻 玛丽娜·本杰明
理解爱 苏珊·沃尔夫
艺术与哲学博物馆
爱的哲学 珀西·比希·雪莱
爱情论 司汤达
你得记住这个 蒂姆·坎贝尔
语言塑造了我们 菲尔·沃伊齐
哲学十三问 本斯·纳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