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4757
  • 作      者:
    刘放桐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讲述了:十年“动乱”结束后,随着极“左”思潮禁锢的解除,我国西方哲学研究进入了可以有组织、有规划进行的新阶段,许多专家纷纷要求把原来的设想纳入现实日程。1983年在福州举行的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哲学学科项目规划会就曾决定,集中国内有关单位的专业力量,共同编撰多卷本的西方哲学通史,并把通史的编写作为课题正式列入国家规划之中。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是2001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哲学上的革命与转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的主旨是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这两种哲学的共同的和特殊的社会历史和理论背景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们作为同一时代哲学的共同之处和作为不同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由此更为准确和深刻地认识它们本身的真实意义以及彼此之间的真实关系。这种研究对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应有积极作用,特别是能促使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提高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阶段,由此更好地为丰富和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服务。这两种哲学的产生和形成以不同方式体现整个西方哲学从近代过渡到现代的历史过程,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基本内容。因此《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既是一部有关“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探索性的专著,也是一部阐释以“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发生过程为基本内容的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史,后者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并不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而主要只是对作为这两种哲学产生和形成阶段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作比较研究,有的专家建议将该书名称重新修改,我们接受这个建议。其实,我们在立项时就曾考虑到将《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与由我发起并参与主编的特大型项目十卷本《西方哲学通史》统一起来,可以同时作为其中的一卷。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向
    第一章  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的共同背景
    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共同背景可以包括许多方面。就它们的直接背景来说是西方近代哲学已越来越陷人严重的困境和深刻的危机之中,如果不在具有整体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上进行革命变更或根本性的转型,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甚至发生倒退,并由此变成科学和文化、甚至社会发展的阻力。而它们的这种困境和危机又是由它们所处的19世纪西方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促成的。在本章中,我们将分别考察19世纪西方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变更以及这些变更为什么和怎样使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困境和危机;还将结合上述变更,从西方近代哲学本身的基本倾向及其内在矛盾来进一步说明它们怎样陷入困境和危机,从而必然走向终结,由此为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发生准备现实条件。
    第一节  19世纪西方的社会历史特征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更发生在19世纪中期,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发轫虽然较早,但也只有到19世纪中期才成为一种具有较大普遍性并产生较广泛影响的思潮。因此革命变革和现代转型具有大体一致的时代背景。广义的时代背景可以将自然科学和相关的应用技术以及包括哲学在内的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发展状况都包括在内。本节先谈社会历史背景。
    一、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关系的变更
    从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来说,19世纪是一个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激烈动荡的极为重要的世纪。这特别表现在西方各国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决定性的转折过程中。在此以前,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都已有几个世纪的孕育和成长的历史。在资本主义最早兴起的英国,早在1688年就进行过一场非暴力的“光荣革命”。它实际上是以与封建贵族妥协的方式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这一革命的直接积极后果是为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或称工业革命)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走在西方各国前面。1793—1815年,英国在英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由此在工业和海上贸易方面进一步占据支配地位。但在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前,西方各国从总体上说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处于封建贵族的统治之下。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德国甚至尚没有改变长期存在的严重的封建割据状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虽然都已有一定发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具有统一市场的资本主义世界。
    然而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仅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确立了资本主义在法国的主导地位,为法国继英国之后进行产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而且对先行的英国和后起的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使西欧各国先后正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因实行产业革命而壮大起来的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在19世纪20和30年代推动了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的选举制度和议会的改革;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德国也开始出现了通过资本主义革命实现统一的曙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法国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围的混乱世界”。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行动上不敢发动革命,但他们在思想上已开始向往革命。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德国古典哲学正是从哲学理论上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的理论形态。1848年在德国终于发生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尽管革命以向容克地主所代表的封建贵族投降而告终,但德国毕竟也由此在经济上走上了独特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在此还应当简单提一下美国的情况。美国是一个以英国等欧洲移民为主组成的年轻的国家。在1776年独立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欧洲移民包括了封建贵族和贫民等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士。正像在欧洲一样,在此封建贵族也曾占支配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样具有反封建的任务。但是北美的封建根基毕竟没有欧洲深厚,在19世纪60年代以北方的资产阶级为一方、以南方的封建领主为一方所进行的国内战争、即著名的“南北战争”(1861—1865)后,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牢固地取得了政权,并由此开创了所谓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特别是与之相伴随的产业革命的进行,使西方各国社会生产力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取得了比以往许多世纪都大得多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无疑意味着社会发展上的重大进步。致力于反封建的革命的新兴资产阶级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的前进方向。
    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同样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越来越激化。这突出地表现在作为占有者的资产阶级与作为劳动者的无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如果说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尚未形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而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在资本主义业已确立以后,面对着比以往的剥削和压迫都更为残酷的资本主义的奴役制度,无产阶级越来越发觉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既要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更要反对代之而起的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必须发展成为一支与资产阶级处于直接对立地位的独立的阶级力量。至于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最重要的已不是继续反封建,而是反对直接威胁其既得利益的无产阶级。这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就必然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它与旧有的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使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
    上述情况在英、法、德、美等国都先后出现,只是各国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在资本主义政治革命最早发生、产业革命最早进行的英国,资产阶级尽管在19世纪上半期还曾就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等的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面对着在30—40年代的“宪章运动”中争取普选权和提高工资等要求的无产阶级的越来越迅猛的解放运动,他们更宁肯与封建贵族妥协,对无产阶级的斗争进行残酷镇压。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和冲突在整个19世纪一直都体现着英国社会的基本动向。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后期即已为革命浪潮的进一步发展而惊恐不安,导致了1799年路易?波拿巴发动的雾月反革命政变,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在整个19世纪,法国一直处于复辟与反复辟的过程之中。封建复辟者与资产阶级反复辟者在与工人阶级对抗上是一致的,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反抗,从1831、1834年里昂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发展到1871年发生的具有无产阶级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性质的巴黎公社的革命,使这个世纪也成了法国无产阶级走向革命的世纪。至于德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上表现得更为软弱,尽管他们也企图实现国家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求得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他们害怕工人阶级远甚于害怕封建贵族,宁愿对后者屈膝投降,而在反对和镇压工人阶级的革命要求上则更为残酷。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在著名的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中以及后来在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都与封建贵族相勾结来镇压无产阶级。而这反过来使德国工人运动把反对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革命立场表现得更为坚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当法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因巴黎公社革命失败而受到严重挫折时,德国工人则“处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美国在南北战争后扫除了封建农奴制,资本主义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得到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转化成了国内主要社会矛盾。一些客观上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的哲学家纷纷引进并改造黑格尔等人的绝对唯心主义,提出了一些既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和自由、又强调整体与绝对至上的哲学丰张,后者往往被用来抵制和扼杀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方各国社会关系的变更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19世纪英、法、德、美等西方各国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这种变化,必然对包括哲学在内的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适应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要求的以理性主义和理性批判为旗号的理论体系,在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达到了顶点(德国古典哲学的兴盛、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一度占有德国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就是其标志)后,由于与变更了的现实社会的状况严重冲突而越来越失去昔日的光辉,特别是它的虚幻性和欺骗性的日益暴露而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在资产阶级准备和进行革命的时代,适应着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需要,他们的思想家往往竭力讴歌理性,并以理性为工具对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作了无情的批判,把它们“当做是不合理的东西而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展开
目录
分卷序
绪论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
第一篇 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向
第一章 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的共同背景
第一节 19世纪西方的社会历史特征
第二节 19世纪西方科学的发展及其对西方哲学现代转型的影响
第三节 19世纪西方哲学的危机及其必然结局

第二章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更的历程
第三节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意义

第三章 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概述
第一节 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的历史和理论根据
第二节 西方现代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第二篇 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哲学
第四章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
第一节 叔本华哲学
第二节 克尔凯郭尔哲学

第五章 形而上学的复兴与新康德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洛采与形而上学的复兴
第二节 新康德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三节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第四节 柯亨和马堡学派
第五节 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
第六节 19世纪德国的生命哲学思潮

第六章 尼采哲学
第一节 尼采哲学的主题与风格
第二节 虚无主义与“重估一切价值”
第三节 视角主义、知识与真理
第四节 尼采的道德和政治学说
第五节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第六节 尼采哲学的地位与影响

第七章 19世纪德国的科学哲学思潮
第一节 庸俗唯物主义
第二节 海克尔的一元论
第三节 赫尔姆霍兹的感官生理学
第四节 奥斯特瓦尔德的唯能论
第五节 马赫和马赫主义

第三篇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英国哲学
第八章 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与约翰·密尔在哲学上的变更
第一节 实证主义思潮在英国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节 密尔其人及其基本思想倾向
第三节 密尔对英国经验主义的新论证
第四节 密尔的逻辑哲学
第五节 功利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第九章 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第一节 第一原理
第二节 普遍进化理论
第三节 社会、政治和伦理学说

第十章 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在英国的复兴
第一节 柯勒律治、卡莱尔和19世纪英国文学思潮
第二节 格林与19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的兴起

第十一章 布拉德雷和鲍桑葵的绝对唯心主义
第一节 布拉德雷论知识与真理
第二节 布拉德雷论现象与实在
第三节 鲍桑葵的绝对唯心主义

第四篇 西方近现代转折时期的法国哲学
第十二章 唯灵论与折中主义:从梅纳·德比朗到库辛
第一节 梅纳·德比朗
第二节 拉维松的唯灵论思想
第三节 折中主义:从库辛到于浮瓦

第十三章 实证主义——孔德及其后继者
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
第二节 孔德之后实证主义的发展

第十四章 新批判主义:雷诺维叶和库尔诺
第一节 雷诺维叶
第二节 库尔诺

第五篇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哲学
第十五章 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北美殖民潮的兴起与美国哲学的发端
第二节 北美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与启蒙思潮
第三节 美国的先验主义思潮与爱默生的思想活动
第四节 美国早期自然神论、唯物主义、实在论和进化论思潮

第十六章 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潮
第一节 美国思辨唯心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罗伊斯的绝对唯心主义
第三节 美国人格主义及其历史演化

第十七章 美国哲学中的实用主义运动
第一节 美国实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第二节 皮尔士与美国实用主义的形成
第三节 詹姆士与美国实用主义的系统化
代结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对西方现当代
哲学的超越
外文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