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臣下我听说:“不懂而乱发议论,是不明智;明知却缜默不语,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罪当处死;而议论得不恰当,也应当处以死罪。尽管如此,臣下我还是宁愿谈谈我的听闻见解,请大王裁决我是否有罪。
臣下我听说:如今赵国暗地里勾结燕国,公开串联魏国,纠合荆楚,巩固与齐国的联盟,拉拢韩国,形成南北纵横之势,将要向西与强大的秦国作对。臣下我暗自感到可笑!世上有三种可以是其亡国的因素,它们都兼而有之,其实也莫过于此!臣下我听说:“自己的国家混乱不堪,却去攻打太平安定的国家,自己的国家反而会灭亡;自己的国家悖晦邪恶,却去攻打正义的国家,自己的国家反而会灭亡;自己的国家倒行逆施,却去攻打顺达天理的国家,自己的国家反而会灭亡。”当今天下各国的国库不够充盈,粮仓虚空,却征集所有的士民,将军队扩张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戴上羽毛的人便随便叩拜为将军,其实奋不顾身的不上千人,都口口声声叫嚷不怕牺牲。即便前有敌方雪亮的白刃,后架督战的斧头,他们想的却还是贪生惜命,设法逃亡。其实并非士民贪生怕死,而是由于他们的君主无法使他们自愿为国捐躯的缘故。声称的奖赏却不颁赐,叫嚷的处罚也不实施,赏罚没有信用可言,所以士民就不愿为君王拼死作战。当今秦国发出号令,有功的给予奖赏,无功的加以处罚。结果,生平连盗寇也没有见过的人,即便平时在父母的呵护之下,一旦听说战火已起,跺跺脚便赤膊上阵,冒着耀目的刀林,赴汤蹈火,到处是奋不顾身之人。拼死的与全生不同,而民众之所以这样做,就在于他们认为为国捐躯可贵。一个人拼死作战可以抵挡十名敌人,十个人拼死作战可以抵挡百名敌人,一百个人拼死作战可以抵挡千名敌人,一千个人拼死作战可以抵挡万名敌人,一万个人拼死作战,便可以制胜天下了。放眼望去,当今的秦国纵横有方圆数千里之阔,强师劲旅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秦国赏罚分明,地形便利,当前世上没有能够相比的。以此来夺取天下,兼并占有它国绰绰有余。因此秦国定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阻挡者没有不被击败的,拓展数千里国地,这个功绩实在太宏大了。然而当前秦国却兵怠铠残,民众饱受疾苦,储备匮乏,田地荒芜,粮仓空虚,相邻的四方诸侯不服,称霸的功名不能成就。这不是因为其它什么缘故,而是谋划之臣不竭力尽忠而导致的结果。
臣下我斗胆地说:以往齐国攻破南面的荆楚,东面灭亡了宋国,西面征服了秦国,北面击败了北方的燕国,甚至役使位于中部的韩国、魏国为其效力,国土辽阔,兵强马壮,战可胜,攻可取,号令天下。齐国的清澈的济水与浑浊的黄河,足以作为其边境;南面长城和西南的巨防,完全能够作为它的屏障。齐国,是五战皆胜的强国,然而因为一次战败便几乎导致亡国。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了万乘大国的生死存亡。臣下我听说:“ 砍去大树留不下根芽。莫与灾祸为邻,灾祸便没有存身之地。”秦国与荆楚作战,大举攻破荆楚,袭取荆楚的国都郢城,攻占了洞庭、五渚和江南。荆楚国王和臣子都流亡了,于东面的陈地臣服。此时本该利用这个良机,派兵追击荆楚君臣,就可以轻易夺取荆楚;夺取了荆楚,南于它人口众多,地势有利,向东可以削弱齐国、燕国,攻取中部的赵国、韩国和魏国。若是这样,霸王的名号可以一举成就,四方的诸侯便会臣服朝拜;但是谋划之臣却不这么做,反而退兵回国,又与荆楚议和。使荆楚收复了失地,结聚起流散的民众,拥立社稷之主,建立祭祖的宗庙,接着联合其它各国向秦国发难。这就使秦国丧失了称王称霸的机遇。六国又相继进军到华阳城下,大王下诏令将他们击破,秦军攻到魏国的国都大梁城下。只要围困大梁数十天,那么大梁便可以被攻破;大梁被攻破,那么便可以夺取魏国;夺取了魏国,那么荆楚、赵国便会灰心丧气;荆楚、赵国灰心丧气,那么赵国便会出现危机;赵国出现了危机,荆楚便会举棋不定;这样一来,东面可以削弱齐国、燕国,中部可以凌侵赵国、韩国和魏国。如此这般,霸王的名号便会一举成就,四方的诸侯便会前来秦国朝拜;然而谋划之臣却不这样做,反然率领秦军撤退回国,又与魏国议和。这样就使魏国反而收复了濒于灭亡的残破之国,召聚流散的民众,重拥社稷之君,建立祭祖之庙,又联合各国向西与秦国发难。这样就使秦国第二次丧失了称王称霸的机会。以前秦昭王任用穰侯魏冉治理秦国,想用秦国一国的兵力拓展两倍的疆土,士兵终生风吹日晒地在外打仗,百姓常年疲惫不堪地在内劳作,霸王的名号却始终未能成就。这就使秦国第三次失去称王称霸的机会。
赵氏之国,是位于中部的国家,刁钻杂居之民所居住的地方,那里的民心轻浮而难以驾驭役使。且其法令不整,赏罚无信,地形不便于作战,下层民众不肯为国出力。它本来处于亡国的境地,却不为民众愚昧担忧,率其士民驻军到了长平,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大王下令出兵击败了他,攻克了武安。此时赵国君臣不和,官民无信。像这个样子,赵国的国都邯郸是守不住的。假如秦国攻下邯郸,控制了崤山以东的河间地区,再率领秦军离开那里,向西攻打修武,越过太行山上的羊肠要害,降服代郡、上党郡。这样,代郡的三十六个县,上党郡的十七个县,不需一铠,不劳一兵,这些地方便都被秦国所占有。代郡、上党郡无需战斗都可以归属秦国,东阳、滹沱河外一带地区无需战斗全部返归齐国所有,中山、滹沱河以北的地方无需战斗就全部被燕国占领。如果这样的话,赵国就可以被夺取,赵国被夺取,韩国便会灭亡,韩国灭亡了,荆楚、魏国便无法安稳地独立,荆楚、魏国不能独立,这样一次行动,便摧毁了韩国,弄垮了魏国,挟制了荆楚,再向东削弱齐国和燕国,决开白马津的渡口灌淹魏国,一举便可使韩、赵、魏三国灭亡,合从的联盟就会全盘皆失。大王只须垂衣拱手来等待,天下各国就会依次相随来臣服,霸主的功名便可以成就。然而谋划之臣却不这样做,竟然带领军队撤退,又与赵国讲和。凭藉大王的圣明和秦军的强大,却丢掉了霸主的伟业,土地全然没有得到,还被危亡的赵国所欺骗,这是谋划之臣愚拙所致。况且赵国应当灭亡而没有被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未能称霸,天下各国实在是已经揣摩到泰国这些智能低下的谋臣,这是其一。秦国竟然又动员所有的兵力去攻打邯郸,非但未能攻下,反而丢盔弃甲、抛弓掷弩,胆战心惊地溃退了,天下各国确是已经揣摩到秦军的武力不强,这是其二。于是又率秦军返回汇集到李下,大王又派兵到李下增援,然而与敌方作战还是不能取胜,又不能主动撤回,等到军队疲劳不堪之时方才退兵,天下各国的确揣摩到秦国的实力孱微,这是其三。诸侯各国从里到外看透了,我们的谋划之臣在外部耗尽了我们的兵力。据此而言,我以为天下各国的联合抗秦,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处。在秦国国内,弓弩铠甲残破不堪,士民劳苦疲惫,仓储匮乏,粮田荒芜;在秦国国外,天下各国联合的意向却十分坚决。对于这些情形,恳望大王应加以考虑。
况且我曾听说过:“小心戒惧,一天比一天更谨慎,倘若能够谨慎地遵循治国之道,天下便能够被其占有。”怎么知道会如此呢?以前当商纣王还在做天子的时候,率领天下百万大军,东面在淇溪饮马,西边在洹溪饮马,淇溪的水都喝干了,洹溪的水也少得无法流动,凭藉如此庞大的军旅与周武王作战。周武王率领三千穿着白衣素甲的士兵,在甲子日激战一日,便攻破了殷商的国都朝歌,将商纣王活擒,占据了他的土地,得到了他的民众,商纣王却没有得到天下之人的怜悯。昔日晋国智伯率领智氏、韩氏、魏氏三家的卿军攻打赵襄子,决开晋水河来灌淹晋阳达三个月之久,晋阳马上就会被攻破。赵襄子用龟甲和蓍草卜卦,以此衡量利害得失,忖度应投降哪一家,以便联络感情。他派遣臣下张孟谈前去办理这件事。
张孟谈潜出城外,使韩、魏两家背叛了与智伯缔结的盟约,争取到韩、魏两家的军队共同攻打智伯,并擒获了智伯,从而恢复了赵襄子原有的卿位。当前秦国的土地纵横丈量,辽阔数千里,劲旅强兵达到数十万上几百万。秦国的法令严整,赏罚分明,地利人和,天下六国谁也比不上。凭藉这些有利条件去攻取各国,完全能够一统天下。我昧死恳望能够拜见大王,陈说策略,击破合从的各国,攻克赵国、灭亡韩国,使楚、魏两国臣服,使齐、燕两国来依附,以成就霸主功名,使四邻诸侯来朝拜。倘若大王采纳我的意见一举而动,却无法击破合从的天下六国,赵国不能被攻克,韩国不能被灭亡,楚、魏两国不肯臣服,齐、燕两国不来依附,霸主之名不能成就,四方诸侯不肯朝拜,那么就请大王杀掉我来徇国,以此做为替大王谋划之人不肯尽忠的惩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