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诸子十六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726253
  • 作      者:
    陈柱,章太炎,梁启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家爱好者的国学普及读本,机关干部和管理者的治国理政参考、修身养性指南。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董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董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展开
精彩书评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胡锦涛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温家宝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  "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讲 儒家要旨
  第一节 清儒
  古之言虚,以为两鲈之间,当其无鲈。六艺者,古《诗》积三千余篇,其他益繁,鳜触无协;仲尼剽其什九,而弗能专施于一术。故日:达于九流,非儒家擅之也。
  六艺,史也。上古史官,司国命,而记注义法未备,其书卓绝不循。《易》最恢奇,《诗》、《书》亦时有盈辞;《礼》、《春秋》者,其言径直易见观,故荀子为之,隆礼义,杀《诗》、《书》。礼义隆,则《士礼》、《周官》与未公冠、奔丧之典,杂沓并出,而偕列于经。《诗》、《书》杀,则伏生删百篇而为二十九;《齐诗》之说五际六情,庋《颂》与《国风》,而举二《雅》。
  虽然,治经恒以诵法讨论为剂。诵法者,以其义束身,而有隆杀;讨论者,以其事观世,有其隆之,无或杀也。西京之儒,其诵法既狭隘,事不周浃而比次之,是故龋差失实,犹以师说效用于王官,制法决事,兹益害也。杜、贾、马、郑之伦作,即知“抟国不在敦古”;博其别记,稽其法度,核其名实,论其群众以观世,而六艺复返于史,秘祝之病不渍于今。其源流清浊之所处,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昭然察矣。变于魏、晋,定于唐,及宋、明始荡。继汉有作,而次清儒。
  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忌,故歌诗文史桔;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
  始故明职方郎昆山顾炎武为《唐韵正》、《易诗本音》,古韵始明,其后言声音训诂者禀焉;太原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定东晋晚书为作伪,学者宗之;济阳张尔岐始明《仪礼》;而德清胡渭审察地望,系之《禹贡》,皆为硕儒,然草创未精博,时糅杂元、明谰言。其成学著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
  先栋时有何焯、陈景云、沈德潜,皆尚洽通,杂治经史文辞。至栋,承其父士奇学,揖志经术,撰《九经古义》、《周易述》、《明堂大道录》、《古文尚书考》、《左传补注》,始精眇,不惑于謏闻;然亦汜滥百家,尝注《后汉书》及王士祯诗,其余笔语尤众。栋弟子有江声、余萧客。声为《尚书集注音疏》,萧客为《古经解钩沉》,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而王鸣盛、钱大昕亦被其风,稍益发舒。教于扬州,则汪中、刘台拱、李惇、贾田祖,以次兴起,萧客弟子甘泉江藩,复缵续《周易述》,皆陈义尔雅,渊乎古训是则者也。
  震生休宁,受学婺源江永,治小学、礼经、算术、舆地,皆深通。其乡里同学有金榜、程瑶田,后有凌廷堪、三胡。三胡者,匡衷、承珙、培翠也,皆善治《礼》,而瑶田兼通水地、声律、工艺、谷食之学。震又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皆从问业,弟子最知名者,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玉裁为《六书音均表》以解《说文》,《说文》明。念孙疏《广雅》,以经传诸子转相证明,诸古书文义诘诎者毕理解;授子引之,为《经传释词》,明三古辞气,汉儒所不能理绎,其小学训诂,自魏以来,未尝有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孙诒让,皆承念孙之学。樾为《古书疑义举例》,辨古人称名抵牾者,各从条列,使人无所疑眩,尤微至。世多以段、王、俞、孙为经儒,卒最精者乃在小学,往往得名家支流,非汉世《凡将》、《急就》之侪也。凡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参密严躁,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苏州诸学殊矣。
  然自明末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其后余姚邵晋涵、鄞全祖望继之,尤善言明末遗事。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卓约近《史通》。而说《礼》者羇縻不绝。定海黄式三传浙东学,始与皖南交通。其子以周作《礼书通故》,三代度制大定。唯浙江上下诸学说,亦至是完集云。
  初,太湖之滨,苏、常、松江、太仓诸邑,其民佚丽。自晚明以来,喜为文辞比兴,饮食会同,以博依相问难,故好浏览而无纪纲,其流风遍江之南北。惠栋兴,犹尚该洽百氏,乐文采者相与依违之。及江永、戴震起徽州,徽州于江南为高原,其民勤苦善治生,故求学深邃,言直核而无温藉,不便文士。震始入四库馆,诸儒皆震竦之,愿敛衽为弟子。天下视文士渐轻,文士与经儒始交恶。而江淮间治文辞者,故有方苞、姚范、刘大櫆,皆产桐城,以效法曾巩、归有光相高,亦愿尸程、朱为后世,谓之桐城义法。震为《孟子字义疏证》,以明材性,学者自是疑程、朱。桐城诸家,本未得程、朱要领,徒援引肤末,大言自壮,故尤被轻蔑。从子姚鼐欲从震学,震谢之,犹亟以微言匡饬。鼐不平,数持论诋朴学残碎。其后方东树为《汉学商兑》,徽识益分。阳湖恽敬、陆继辂,亦阴自桐城受义法。其余为俪辞者众,或阳奉戴氏,实不与其学相容。夫经说尚朴质,而文辞贵优衍,其分涂自然也。
  文士既以熙荡自喜,又耻不习经典,于是有常州今文之学,务为瑰意眇辞,以便文士。今文者:《春秋》,公羊;《诗》,齐;《尚书》,伏生。而排摈《周宫》,《左氏春秋》,《毛诗》,马、郑《尚书》。然皆以公羊为宗。始武进庄存与,与戴震同时,独喜治公羊氏,作《春秋正辞》,犹称说《周官》。其徒阳湖刘逢禄,始专主董生、李育,为《公羊释例》,属辞比事,类列彰较,亦不欲苟为恢诡。然其辞义温厚,能使览者说绎。及长洲宋翔凤,最善傅会,牵引饰说,或采翼奉诸家,而杂以谶纬神秘之辞。翔凤尝语人日:“《说文》始一而终亥,即古之《归臧》也。”其义瑰玮,而文特华妙,与治朴学者异术,故文士尤利之。道光末,邵阳魏源夸诞好言经世,尝以术奸说贵人,不遇;晚官高邮知州,益牢落,乃思治今文为名高。然素不知师法略例,又不识字,作诗、书《古微》,凡《诗》今文有齐、鲁、韩,《书》今文有欧阳、大小夏侯,故不一致,而齐、鲁、大小夏侯,尤相攻击如仇雠,源一切掍合之,所不能通,即归之古文,尤乱越无条理。仁和龚自珍,段玉裁外孙也,稍知书,亦治《公羊》,与魏源相称誉。而仁和邵懿辰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刘歆矫造,顾反信东晋古文,称诵不衰,斯所谓倒植者。要之,三子皆好姚易卓荦之辞,欲以前汉经术助其文采,不素习绳墨,故所论支离自陷,乃往往如{严语。惟德清戴望述《公羊》以赞《论语》,为有师法。而湘潭王闿运遍注五经。闺运弟子,有井研廖平,自名其学,时有新义,以庄周为儒术,《左氏》为六经总传,说虽不根,然犹愈魏源辈绝无伦类者。    大抵清世经儒,自今文而外,大体与汉儒绝异。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短长虽异,要之皆征其通雅。何者?传记、通论,阔远难用,固不周于治乱;建议而不雠,夸诬何益?魕鬼、象纬、五行、占卦之术,以神教蔽六艺,怪妄。孰与断之人道,夷六艺于古史,徒料简事类,不日吐言为律,则上世人事污隆之迹,犹大略可知。以此综贯,则可以明流变,以此裂分,则可以审因革。故惟惠栋、张惠言诸家,其治《周易》,不能无捃摭阴阳,其他几于屏阁。虽或琐碎识小,庶将远于巫祝者矣。
  晚有番禺陈澧,善治声律、《切韵》,为一家言。当惠、戴学衰,今文家又守章句,不调洽于他书,始鸠合汉、宋,为《通义》及《读书记》,以郑玄、朱熹遗说最多,故弃其大体绝异者,独取小小翕盍,以为比类。此犹揃豪于千马,必有其分*色理同者。澧亦絮行,善教授,诸显贵务名者多张之。弟子不能传其声律韵书,稍尚记诵,以言谈勒说取人。及翁同稣、潘祖荫用事,专以謏闻召诸小儒;学者务得宋元雕椠,而昧经记常事,清学始大衰。仲长子日:“天下学士有三奸焉。实不知,详不言,一也;窃他人之说,以成己说,二也;受无名者,移知者,三也。”
  自古今文师法散绝,则唐有《五经》、《周礼》、《仪礼》诸疏,宋人继之,命日《十三经注疏》。然《书》用枚颐,《左氏春秋》用杜预,《孝经》用唐玄宗,皆不厌人望。《周易》家王弼者,费氏之宗子,道大而似不肖,常见笑世儒,《正义》又疏略。枚颐伪为古文,仍世以为壁藏于宣父,其当刊正久矣。《毛诗传》最笃雅,《笺》失其宗,而《诗谱》能知远。郑氏《三礼》无问也,疏人或未通故言旧事,多违其本。
展开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讲 儒家总论
第一节  本原
第二节 命名
第三节  流派
第四节  评议
第五节  家数
第二讲 儒家要旨
第一节  清儒
第二节  原儒
第三节 儒术真论.
第四节  《儒行》要旨
第五节  儒家之利病
第六节  订孔(上)
第七节  订孔(下)
第三讲 孟子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书本
第三节  学说
第四讲 荀子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书本
第三节  学说
第五讲 原道
第六讲 道家总论
第一节  本原
第二节  命名
第三节  流派
第四节  评议
第五节  家数
第七讲 老子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书本
第三节  学说
第八讲 庄子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书本
第三节  学说
第九讲 阴阳家总论
第一节 原流
第二节 命名
第三节  流派
第四节 评议
第五节  家数
第十讲 法家总论
第一节  本原
第二节 命名
第三节  流派
第四节  评议
第五节  家数
第十一讲 韩非子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书本
第三节  学说
第十二讲 名家总论
第一节  本原
第二节 命名
第三节  流派
第四节  评议
第五节  家数
第十三讲 公孙龙子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书本
第三节  学说
第十四讲 墨家总论
第一节  本原
第二节  命名
第三节  流派
第四节  评议
第五节  家数
第十五讲 墨子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书本
第三节  学说
第十六讲 诸子略说
附录:
一、时代背景及思潮渊源
二、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资料
三、儒家思抠
四、道家思想
五、墨家思想
六、法家思想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