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的作者已难稽考。多数学者认为,此书写成于战国后期,修订于汉代。当时的风气,是“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淮南子·修务训》)。作者的真名,也因此而湮没了。本书的理论体系宏大,系统成熟,提出了完整的经络、脉象、养生、针灸、脉诊等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后世将中医学称为“岐黄之术”,就是从这部书来的。它不但可以当做医书来读,而且可以当做哲学著作来读。作者的道家修养深厚明通,对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选的三篇,是《黄帝内经》中哲学蕴味最为浓厚,又最能体现养生要旨的纲领部分。
关于本书书名,《四库全书》引唐王冰注云:“《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则此书原名《黄帝内经》,汉晋始名《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的开篇,它假托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回答了如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问题,提出了修心养性、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房事合宜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比较了上古时期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人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以此开篇,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上古之人寿命未必真像文章里说的那样长,相反倒是可能比较短命。《内经》的作者把上古人的寿命说得格外长些,也是当时崇古风气的体现,我们只需心领神会昔者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