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2009年卷第1辑,康德与中国哲学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03358
  • 作      者:
    成中英, 冯俊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围绕“康德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的教与学”三个主题,组织了三十多篇文章,每篇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
展开
内容介绍
  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为成中英先生主编的英文《中国哲学季刊》的中文版。《中国哲学季刊》创刊三十多年来,作为西方汉学家研究、交流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平台,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成中英先生着意将该刊引介到中国,同时也是将一些新的立场、视角、方法、进路等介绍给中国学者。本辑围绕“康德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的教与学”三个主题,组织了三十多篇文章,每篇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学人了解西方人的思路与观点,启发中国学人深入研究中国哲学文化的新领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差异性,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康德在他对认识客体的认识论反思的文章中坚持认为没有对物自体的理智直观,这是正确的。但是儒家坚持认为我们生活的目的是寻找对终极目的的理解,也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也是正确的。在这里,就像性和理那样,命正好是物自体,这一点在宋明新儒学的庞大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详尽说明。
  在此,挑战性的问题是:“穷”和“尽”和“至”是否能大致被解释为一种理智直观。牟宗三通过热忱的努力来反驳康德以表明:儒家有关于物自体的理智直观,因此儒学把人放到在西方神学和形而上学传统中上帝的这个位置上。这是因为牟宗三把人的心灵设想为好比上帝似的无限心灵。但这是一个在错误框架中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并没有一个上帝所拥有的那种假想的无限心灵,但是我们的物理界限并不能阻挡我们拥有关于实体的持续的自我超越的经验,这种经验并不受有限心灵的限制。心灵确实有关于无限的视野,并且能不受限制地把它用于从事自我超越的创造性过程。这是一种不同的设想人类心灵的方式,这种方式表明在人类起源、人类意向性和人类行为上有限性和无限创造性的统一,这需要一种新的本体论和本体解释学的思考框架。
  从本体诠释学来说,我们把它说成是一种框架的转换和重新解释的宇宙本体论范例更恰当。但是牟宗三确实有这种解释学的或本体诠释学的意识,并且做出了注定是要引发不必要的但却是很热烈的争论的论断,这种争论遣责它误解了被海德格尔和其他西方形而上学家所经验的人的形象——一个有限的存在者——并与其相矛盾。根据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对作为物自体的终极的概念不必是某种直观经验,而是基于对被我称为超融的反思的结果。我们也许还可以看到,一个人能发展和体现一种观念和感觉的自我包容感,这将会证明我们对价值的信仰并且引导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理智直观,那么,我们也许看到我们能制作和拥有理智直观,它不需要客体的概念化而只是需要态度和心理的形式,它能在一个创造性变化和精神的发展的开放世界中丰富个人。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没有那种必须指向超验客体的理智直观,即使我们可以避免概念公式上的矛盾,或者把它和关于实体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是两种需要分开讨论的论题,但是,可以被认为与人类存在——作为在发展中的动态的整体经验——的序列联系在一起。
展开
目录
本辑论文导读
第一编 康德与儒家哲学
康德和儒学的理论联系:序言
莱布尼兹肯定的中国观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从莱布尼兹到康德
绝对否定:康德对中国哲学的批判
从孔子到康德:信息的传承如何可能
西方第一位实用主义者——伊曼努尔·康德
康德与孔子美学比较初探
康德的物质动力学和物质的场域观
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转化
中国接受康德的诸方面
从《易经》的观点看世界体系与民主
论牟宗三对海德格尔的康德诠释的质疑
作为生命之道的怀疑论:塞克斯都·恩庇里柯与庄子
形式与内容:古希腊和中国礼仪中乐与舞的角色

第二编 中国哲学智慧
序什么是智慧?
导言智慧的比较研究
《易经》哲学:对作为生活智慧的太极和道的洞察
“义”:孔子《论语》中的实践智慧
下学而上达:关于智慧的一个儒家论说
《庄子》中的哲学与哲学论辩:应对多元化
何谓解脱之相?——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认识中观哲学的“智慧”观
阳明良知说辩难
我们能获得智慧吗?——湿婆哲学里的不二论
“智慧即愚拙”:对一个保罗悖论的比较文化反思
伊斯兰教中的智慧之领纳与获取

第三编 中国哲学的教与学
序中国哲学的教与学
认识自我与认识“他者”:《易经》认识和探索的价值
道德主体与世界的整体性:理学对“俗学”的批判
多闻无功论:《楞严经》中佛教的知与学
《论语》“好学”之探
有教无类?——对人道主义教育理想的道家式批判
庄子、苟子及教育的悖论性质
关系性自我的概念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含义
全球与宇宙语境中的儒家为道德而教育的模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