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中的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70245
  • 作      者:
    杨国荣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10部同时出版于海外;在《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 and West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种论著被译为英、德、韩等文在国外出版与发表。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中的哲学》主要讲述了作为历史中的哲学、作为既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中国哲学的研究相应地也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切入。这种不同的研究进路与我一开始提到的哲学既有学科的性质、又有不同于学科的性质,具有相应性。从中国哲学是“哲学”这一角度来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可以按哲学家的方式来展开;就中国哲学是存在于“历史中”的哲学而言,则又可以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它加以考察。当然,这里的区分是相对的。所谓“哲学家的方式”并不完全排除历史视域,相反,它同样需要基于历史的文献,面对历史的实际衍化过程;同样地,“历史学家的方式”也需要哲学理论的引导,否则这种研究就不是哲学领域的工作。可以说,历史学家的考察方式中隐含着哲学家的视域,而哲学家的进路中也渗入了历史学家的工作。然而,就侧重点而言,我们仍可以看到一些区分。从已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来说,确实存在着侧重于哲学与侧重于历史的不同研究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这既源于更广意义上哲学本身具有学科性与超学科性二重性质,也与中国哲学本身是历史中的哲学相关:如果说,历史学家的进路较多地折射了中国哲学的学科性以及历史维度,那么,哲学家的进路则更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内在规定。
展开
精彩书摘
    善与价值系统
    一、价值观意义上的天人之辩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早在先秦,天人之辩便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天”关联着广义的自然,“人”则涉及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获得了价值观的意义,而天人之辩则成为传统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1.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人是否应当超越自然的状态?作为价值观的天人之辩,首先必须对此作出回答。儒家是较早对这一问题作出自觉反省的学派之一。按照儒家的看法,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以达到文明的境界。孔子很早就指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鸟兽是自然的存在,“斯人之徒”则是超越了自然状态而文明化了的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只能在文化的基础上彼此结成一种社会的联系(群)。在这里,对鸟兽(自然的存在)与“斯人之徒”的区分,已包含着对人文价值的肯定。
    ……
展开
目录
后记何为中国哲学(代序)
善与价值系统
“真”的文化意蕴
元气论的思维特质
中国哲学中的名言问题
儒家的人格学说
和同之辩
道论:超验的进路及其衍化
知治统一
心术与思维方法
知行之辩的逻辑演进
古典哲学中的方法论
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心性之学与意义世界
张载与理学
罗从彦的哲学思想发微
论朱熹的伦理思想
仁与通
走向近代:方法论思想的演变
“再造文明”的历史内涵
人生意义的哲学沉思
在历史的深层与表层之间
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
知识与智慧
附录一 哲学之路
附录二 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