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哲学批评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49436
  • 作      者:
    张耀南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耀南,湖南石门人,1963年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中国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及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近年来,倡导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中国哲学史学史及中国俗哲学史。曾在海内外出版《第六种命运》、《张东荪知识论研究》、《文人临水》、《实在论在中国》(合著)、《命在左运在右》、《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等著作近10部,发表论文80余篇。所撰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报刊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张耀南先生的《中国哲学批评史论》是一部探索性、开创性的著作。“批评”一词本无贬义,本来指的是评论、分析、弄清是非,指出一种学术观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划清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就学术和科学而言,学者的自我批评和学者间的相互批评乃是学术和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批评的对立面是独断和怀疑一切,这些都是不利于学术和科学发展的。中国近现代学术和科学的发展迟缓是与文化上的独断独行分不开的。
展开
目录
序论:关于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的设想——一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br>一、为什么要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br>二、如何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br>三、“中国哲学批评史”之地位的安排<br>卷一:论“原创格式”期的中国哲学批评——再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br>一、《庄子·天下》之批评格式<br>二、《墨子·非儒》之批评格式<br>三、孟子“辟杨墨”之批评格式<br>四、《荀子·非十二子》之批评格式<br>五、《韩非子·显学》之批评格式<br>六、《韩非子·解老》之批评格式<br>七、《礼记·经解》之批评格式<br>八、《吕氏春秋·不二》之批评格式<br>九、《淮南子·要略》之批评格式<br>十、《论六家之要指》之批评格式<br>十一、《盐铁论·论儒》之批评格式<br>十二、《扬子法言·五百》之批评格式<br>十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批评格式<br>十四、“效用优先”格式之使用限度<br>十五、《白虎通义》之批评格式<br>卷二:论“佛禅格式”期的中国哲学批评——三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br>一、“佛禅格式”之起点<br>二、《论衡·问孔》之批评格式<br>三、《理惑论》之批评格式<br>四、人物品评之格式的转换<br>五、《人物志》之批评格式<br>六、《沙门不敬王者论》之批评格式<br>七、《复性书》之批评格式<br>八、《原人论》之批评格式<br>九、“三教论争”中批评格式的乖戾<br>十、“判教”之格式<br>十一、《碧岩录》使“佛禅格式”取得压倒优势<br>十二、《伊洛渊源录》之批评格式<br>十三、《圣学宗传》之批评格式<br>十四、《理学宗传》之批评格式<br>十五、《明儒学案》之批评格式<br>十六、“佛禅格式”之局限<br>卷三:论“西学格式”期的中国哲学批评——四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br>一、“西学格式”之起点<br>二、《天主实义》之批评格式<br>三、《三山论学纪》之批评格式<br>四、《主制群征》之批评格式<br>五、《性理真诠》之批评格式<br>六、“西学格式”之内涵<br>七、“西学格式”之最早使用者<br>八、明末清初的“四教论争<br>九、清代学术与“西学格式<br>十、吴虞反孔非儒之格式<br>十一、谢著《中国哲学史》之批评格式及其影响<br>十二、《新理学》之批评格式<br>十三、“张氏解读”的反驳<br>十四、两种解读之得失<br>十五、现代哲学史上历次“论战”之格式<br>十六、蔡、郭、贺诸先生之哲学批评<br>十七、20世纪哲学批评之主导格式:“本体论居先”<br>十八、“尚强”、“尚力”格式之一个例证<br>十九、未来哲学批评的一个可能方向:“知识论居先”<br>二十、“西学格式”之限度及其可能转换<br>结语:走出中国哲学批评的“连类”时代——五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br>一、我们正处在“连类”中<br>二、走出“连类”的一种可能性<br>三、走出以“本体论”比附中国哲学的误区<br>四、走出以“实在论”比附中国哲学的误区<br>五、走出以“主谓式句辞”比附中国哲学的误区<br>六、走出“连类”不是不要“西学格式”<br>附录:简论“西方哲学批评史”之创建<br>一、创建“西方哲学批评史”之理由<br>二、创建“西方哲学批评史”之方式<br>三、“西方哲学批评史”之位置安排<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