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热钱交替涌入。资金流向决定市场分化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较大时,全球资金流向也往往出现明显的变化;而流人经济体的外来资本无疑对于该经济体内诸市场的行情有明显的影响。实际上,所谓“热钱”包含两种不同目的的资金。一种是博取利差和升值收益的资金(称为第一类热钱),这种资金流人整体规模较大,但是一致行动性低,较少在资本市场中博取高收益。另一种资金主要目的是博取资本市场的高收益(称为第二类热钱),此种资金对利差和升值收益并不看重,一致行动性强,常在不同市场兴风作浪,无论是在宏观经济上升期还是下降期,均愿意积极介入。
笔者研究发现,我国投资性资金流人量2005-2006年增长最快,在2007年上半年达到高峰。2007年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爆发次贷危机,大型金融机构出现了普遍的流动性短缺,第二类热钱有撤离我国.的迹象。随着2007年11月人民币对美元开始加快升值,第一类热钱开始快速涌人,而第二类热钱继续抽离。2008年4月以来随着次贷危机逐渐缓和,第二类热钱又有大规模回潮的趋势,但5月份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减缓无疑让第一类热钱流入动力下降。
据路透社报道,4月份我国外汇储备增长744.6亿美元,创单月增幅最大记录。而笔者发现,自2007年初开始,我国新增外汇储备中能够被贸易顺差和FDI(外商直接投资)解释的部分越来越少,而扣除这两部分后的“其他”项目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呈现同步的趋势,且解释力很高。
当然,笔者并不认为“其他”项目余额就是境外资金的流人量,其中可能还包含由于外汇储备配置不同币种,而汇率的波动形成的汇兑收益、所投资的外币债券形成的利息收益、境内美元结汇等。笔者假设,外汇储备中主要包含美元、欧元、日元三个币种的资产,按其不同比例模拟汇兑收益和利息收益;使用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境内美元存款的减少与外汇贷款的增加估计境内美元结汇量(这无疑是高估了境内美元结汇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