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经流变
吾国学术之兴,其当殷周之际乎!夏殷以前,邈乎其未有闻焉。自文王幽囚,爰演《周易》;箕子见访,更陈《洪范》。由是形而上之学,稍启其端矣。周公多才多艺,思兼三王,体国经野,昭乎六典。观于《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八枋之法;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太卜掌三易,太师教六诗,宗伯掌五礼,大司乐掌六代之乐。”文物典章,灿然大备。章学诚所云:“《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其守官举职,皆天下之师资也。”(《文史通义.史释》)良以《周官》三百六十,为先民制作之原,六艺九流之所自出,而中国学术文化之所系也。
东迁而后,周室不纲,王官失守,礼坏乐崩,文献无征。孑L子生当末世,覩旧典之散佚,惧学术之沦亡,乃述《周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礼乐咸得其所。由是六艺渐布于民间,官学得传于私室。后之稽古者,皆取则焉。
自仲尼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陵夷踌驳,以至于秦政,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六艺从此缺焉。汉兴,乃除挟书之令,开献书之路,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由是六艺经传,渐出于山岩屋壁,而结集于汉廷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