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099733
  • 作      者:
    曹昌智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曹昌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山西省建设厅副厅长、巡视员,主管全省城市规划和名城保护,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主持编制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筹划并组织了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一举获得成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功臣”。著有《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思考》、《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2佛教建筑(一)北方》、《太原城市发展报告》等书,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与他人共同创作过电视剧《攻克太原》剧本。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对大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发掘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从中梳理出历史文化的内质及特色。《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内容全面系统,论述精辟,具有说服力。同时,是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寻找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难的症结所在,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村镇在保护、整治、更新与利用方面借鉴。
展开
精彩书评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做得非常好,全面系统,措施可行,文字也很好,既流畅,又细腻,是不可多得的好报告。<br>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br>    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干峙<br>    这个研究报告特别好。它本身就是一部学术著作,可以出版成书。我同意前面专家的意见,高度评价这个研究报告。历史文化名城与社会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历史文化名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支持历史文化名城。<br>    ——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br>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br>    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哲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概要<br>    第一节  历史地理要素及其区位特征<br>    一、历史沿革<br>    大同位于晋北边缘,山西省最北部,内外长城蜿蜒其间,市区北郊40公里就是外长城,再北就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曾为两汉名郡、北魏京华、隋唐军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当代煤炭能源重工业城市,有着2300年的建城史和1600年的建都史,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br>    大同地区开发较早,据考古发掘发现,远在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br>    春秋时为游牧民族“楼烦”所占据。至战国末期,始置郡治县,巩固边防。公元前3世纪大同已建有城池。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北破林胡、娄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匈奴传》)。云中郡治所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雁门郡治所善无(今山西右玉县南),代郡治所代(今河北蔚县)。如今大同一带战国时属雁门郡,已为赵国边陲要地。<br>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设郡县,置平城,故址为今大同古城东北。其地仍属雁门郡(治所善无)。<br>    西汉初沿袭平城县,为东部都尉治,隶属并州刺史部雁门郡,治所仍为秦故址。其地先后为韩王信和代国封地。王莽时平城改名平顺县,属并州填狄郡。东汉时,仍称平城县,属并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边,其地遂空。晋永嘉四年(310年)刘琨上书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年)定盛乐(和林格尔北)为北都,修秦汉平城为南都,属代国。
展开
目录
引言<br>一、研究背景<br>二、研究目标<br>三、研究框架<br><br>第一章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概要<br>第一节 历史地理要素及其区位特征<br>一、历史沿革<br>二、自然地理<br>三、区位特征<br>四、政治历史<br>五、社会经济<br>六、人口结构<br>七、居住制度<br><br>第二节 重要历史影响及地位<br>第三节 大同古城发展史初探<br>一、秦汉古邑——平城<br>二、北魏都城——平城<br>三、唐代军城——云州<br>四、辽金陪都——西京<br>五、明清九边重镇——大同府<br>六、当代工业重镇——大同市<br><br>第二章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特色研究<br>第一节 我国城市发展的里程碑<br>一、曹魏邺城的规划<br>二、北魏洛阳的规划<br>三、隋唐长安的规划<br><br>第二节 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br>一、文化溯源<br>二、平城文化<br>三、边塞文化<br>四、佛教文化<br><br>第三章 大同市历史文化遗产<br>第一节 市域内历史文化遗存<br>一、云冈石窟<br>二、北岳恒山<br>三、悬空寺<br><br>第二节 古城内历史文化遗产<br>一、主要文物保护单位<br>二、历史街区及传统民居<br>三、建筑风貌<br>四、建筑质量<br>五、建筑高度<br>六、街巷现状<br><br>第四章 大同古城文化遗产现实条件<br>第一节 北魏平城遗址历史遗存<br>一、平城遗址地表上遗迹<br>二、平城遗址北魏文化层<br>三、古城地表下平城遗存<br><br>第二节 明清古城历史风貌<br>一、古城整体风貌和空间形态<br>二、重点文物周围环境<br>三、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br><br>第三节 古城开发建设<br>一、古城西北片剖析<br>二、总用地数据分析<br>三、分地块数据分析<br>四、平城遗址状况<br><br>第五章 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br>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br>一、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br>二、产业结构特征<br>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br><br>第二节 古城建设用地基本情况<br>一、古城用地规模<br>二、用地性质与用地构成<br><br>第三节 大同古城规划建设与管理研究<br>一、大同古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br>二、大同古城保护问题症结所在<br><br>第六章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思辨<br>第一节 认识与理论的缺失<br>第二节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br>一、矛盾的协调性<br>二、矛盾的冲突性<br><br>第三节 以动态观促进保护与发展<br>一、历史名城的永恒主题<br>二、保护与发展的同一性<br><br>第四节 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br>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br>二、保护与发展的关键<br><br>第七章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br>第一节 发展路径与发展形势研究<br>一、发展路径<br>二、发展形势<br><br>第二节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br>一、城市形象<br>二、城市文化<br>三、基于城市文化的城市形象建设<br><br>第三节 历史名城保护与城市竞争力<br>一、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br>二、城市竞争力之于城市发展<br>三、以历史名城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力<br>四、以历史名城保护和利用为前提的城市竞争力<br><br>第四节 基于历史名城保护的城市经营与管理<br>一、城市经营<br>二、历史名城是城市经营的资源<br>三、城市经营是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的保障<br>四、基于城市经营理念的历史名城保护原則<br>五、城市经营理念下的历史名城保护特征<br>六、城市经营作为历史名城发展动力的可行性<br>七、城市经营作为历史名城发展动力的路径<br><br>第五节 基于名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思考<br>一、抢救历史文化遗产<br>二、基于历史名城的城市营销<br>三、实现历史名城保护的机制探讨<br>四、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方式<br>五、国内外历史城市保护更新实例<br><br>第八章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br>第一节 总体思路及途径<br>一、创新名城保护与发展思路<br>二、探索名城保护与发展途径<br>三、开展遗产文化交流<br><br>第二节 保护方针和原则<br>一、形成依据<br>二、基本内容<br><br>第三节 战略目标与阶段<br>一、战略目标释要<br>二、分步实施阶段<br><br>第九章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br>第一节 历史名城保护策略<br>一、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相结合<br>二、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相结合<br>三、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br><br>第二节 历史名城更新策略<br>一、渐次推进实施有机更新<br>二、存表易里保护历史风貌<br>三、传统园林绿化改善环境<br>四、因应发展广择利用方式<br><br>第三节 历史名城导引策略<br>一、古城风貌VI导引规则<br>二、古城空间尺度VI导引<br>三、传统建筑形象VI导引<br>四、古城色调控制VI导引<br><br>第四节 历史名城管制策略<br>一、强化公众保护意识<br>二、加快推进法制建设<br>三、改革创新管理机制<br>四、建立多元融资渠道<br><br>第十章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项目研究<br>第一节 古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与利用<br>一、北魏平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br>二、明清古城墙<br>三、辽金华严寺<br>四、金代善化寺<br>五、明代九龙壁<br><br>第二节 大同古城中轴线空间景观<br>第三节 广场绿地公共空间整治<br>一、红旗广场环境整治<br>二、东门广场环境整治<br>三、车站广场环境整治<br>四、雁塔公园规划整治<br>五、东苑环城绿地公园<br><br>第四节 古城历史街区与里坊形态保护整治<br>一、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br>二、重点保护街巷和重点保护民居<br>三、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及更新利用<br>第五节 大同御河生态景观轴规划<br><br>第六节 大同古城外围遗产保护和利用<br>一、云冈石窟<br>二、北岳恒山名胜区及悬空寺<br>三、长城古堡<br>四、方山永固陵<br>五、红色旅游文化遗产<br><br>第七节 御东新区开发建设<br>一、御东新区职能定位<br>二、御东新区发展策略<br>第八节 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名城<br><br>附录一:大同古城传统街道格局与里坊形态初探<br>一、大同古城街道格局与里坊制主要特征<br>二、街坊格局的历史沿革<br>三、历史街区现状分析<br>四、对历史街区的定位保护<br><br>附录二: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特征分析<br>一、建筑结构形制特点<br>二、现状分析<br>三、大同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br>四、大同传统民居潜在发展的需求与保护更新的实施<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