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0080401
  • 作      者:
    (斯洛文)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主编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代国际艺术界“风起云涌”,当代世界美学界也是“风云变幻”,这都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后果。本书特邀当代国际著名的十二位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以十二个精妙的课题,一同深描了当代艺术和美学在全球化当中的命运,并特别关注于当代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最新嬗变。阅读此书,可以直接将您带到当代艺术和美学的前沿地带,极富当代气息和冲击力量。本书主编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为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
展开
作者简介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斯洛文尼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科研中心哲学所学术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美学教授,普力摩斯卡大学人文学院文化研究系主任。他曾是斯洛文尼亚美学学会的首任会长(1984-1999),国际美学协会会长(1998-2001)。他的著作包括《美学、艺术与意识形态》(1983)、《美学与认识论》(1984)、《意识形态与现代主义艺术》(1988和1991)、《20世纪80年代的斯洛文尼亚文化艺术》(合著,1991)、《美学与批评理论》(1995)、《图像时代》(1996和2002)、《后现代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状态》2003)、《爱在最后一瞥:前卫、美学与艺术终结》(2004)。
  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美国密尔沃基哈盖蒂艺术博物馆馆长、密尔沃基马凯特大学哲学系美学教授。2001至2004年担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1995年至今任美国美学学会财务主管。他的著述包括关于黑格尔与纳尔逊·古德曼美学、舞蹈、雕塑与公共艺术、观念艺术、文化霸权等方面的论述。近期出版的著述包括众多的展览画册以及为《舞蹈百科全书》、《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艺术研究》、《哲学研究》、《美学年鉴》以及《第15届国际美学会议论文选》所撰写的文章。他是国际会议上活跃的发言者,最近还为哈盖蒂博物馆、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策划了“让·弗特里埃作品展”。他目前的工作计划还包括在华盛顿的莱斯·阿斯平中心为政府策划的“民主社会的艺术”,该项目为美国国会培养国家艺术政策方面的人才。
展开
内容介绍
  斯洛文尼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科研中心哲学所学术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美学教授,普力摩斯卡大学人文学院文化研究系主任。他曾是斯洛文尼亚美学学会的首任会长(1984—1999),国际美学协会会长(1998—2001)。他的著作包括《美学、艺术与意识形态》(1983)、《美学与认识论》(1984)、《意识形态与现代主义艺术》(1988和1991)、《20世纪80年代的斯洛文尼亚文化艺术》(合著,1991)、《美学与批评理论》(1995)、《图像时代》(1996和2002)、《后现代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状态》2003)、《爱在最后一瞥:前卫、美学与艺术终结》(2004)。
展开
精彩书摘
  这就是我想要指出的第一点:在审美或认知魅力的初级阶段,文化背景就是形成我们的倾向性的原因。——而且,我找不到其他与过去或遥远的事物相关联的原因。
  在场当然不能与这些事物当前用途画等号。它更大的作用在于,这些用途还可能发生转换。如果你认为某些特别的文化物品属于那个不可能重现的黄金时代,那么这个看法将成为你当前观点的一部分,而这代表的正是你更真实的观点——比你周围的人认为该物品是在文化沙漠中发现的标准观点更为真实。那么,正是这个看法(你自己还无法及时清楚表述)是你当前的世界观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最关键的部分。
  在对在场的论述过程中,我就更怀疑那些一方面称颂传统事物,另一方面却显然并不吸取传统的任何营养、甚至传统对他而言也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化观点。有时我看到对历史模式的强力推荐,而该历史模式却丝毫不影响推荐者——比如他的陈述方式。主题与态度形成明显反差,甚至彼此矛盾。我认为这是一种学术的(或历史的)病变。
  b.魅力不是文化内的,而是跨文化的
  我要指出的第二点是,与吸引力与魅力现象相关的一个事实是,伟大的作品或理念,其吸引力与魅力显然不会只局限在一种特定文化内,比如其来源的文化。它们拥有跨文化的吸引力与魅力。
  基本上我认为这是很明显的——尽管在当今它似乎被忽略了。因为在现代性中,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事物都是严格局限在其文化之内的。我们的所有经验与认识都是由文化框架决定,由此也受文化框架的限制。这就是当今在人文与文化研究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论、语境论与文化多元论背后的典型现代公理——抑或教条。但根据这一公理,我们在理论上就完全忽视了伟大作品或观念明显不受文化约束的跨文化潜力。①
  我们这个研讨会就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意识到这种观点的目光短浅,并想办法来克服它。如果我们不是被那些异己文化的艺术或美学观念所吸引,我们今天也不会聚集在这里。
展开
目录
■译者导言  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  刘悦笛  许中云
一、四个艺术时期: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艺术”(1978-200)
二、妖魔化的来源:从政治到市场“意识形态”
三、三种文化符号:“民俗”、“政治”和“商业”图像
四、艺术家与创作空间:立法者与阐释者,公域与私域
五、双重标准:“本根的创造性”与“意义的复合性”
六、走向“新中国性”:中国艺术并不仅仅为了中国

■全球化与美学,或作为全球化的美学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观念艺术:全球艺术的基础,还是艺术的终结?
柯提斯·卡特
观念艺术的一般原则
作为西方观念艺术工具的语言
观念艺术在中国
对全球观念艺术的展望
■走向规范性而非文化理论:全球消费主义时代的美学保罗·克劳瑟
导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结论

■在场与通道:当代亚洲艺术中的可能性条件
帕特里克·D.弗洛里斯
批判的话语
策展的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高建平
一、“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形态
二、美学的普世性与个别性之争
三、一般与特殊观念及其在对话中形成的不同美学间的张力关系
四、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思路

■从乌托邦的承诺到异托邦的不确定性,空间与场域——全球化时代审美体验的可能性
彼得·乔治
在普世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间
博物馆、文化遗产、索还
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化
空间、场域、非场域、全球流散
■谁的全球化?爱德华·露西史密斯
■异己-自己/自己-异己:全球化与文化差异哥拉多·墨斯凯拉
■美学与全球化挑战海因茨·佩茨沃德

■“艺术界”与常识:全球化与历史的形成佐佐木健一
0.谁决定什么是艺术?
1.《布乐利盒子》与“艺术界”
2.“常识版”的艺术史
3.从常识的角度看《喷泉》及《布乐利盒子》
4.全球化与艺术史

■当今艺术具有何种美学意义?——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现实性
哈希达·布巴克特里基

■在全球化时代重新思考身份认同问题——跨文化视角沃尔夫冈·韦尔施
Ⅰ.跨文化视角的身份认同
Ⅱ.亚洲美学中民族主义观念的当前复兴
Ⅲ.日本的身份认同:跨文化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