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的六种表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6376
  • 作      者:
    聂永有, 钱海梅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上海是一本书,一本浓缩了近代中国百年荣辱兴衰的历史典籍;上海是一幅画,一幅呈现着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壮美画卷。《上海的六种表情》从历史、文化、景致、商家、安居、世博六大方面,描绘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最新风貌。本书最后一章描绘出“后世博”时代上海未来大趋势,具有前瞻性。
展开
内容介绍
  什么是上海的灵魂?《上海的六种表情》用八个字进行了概括:“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上海,一座美丽的东方城市,太平洋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自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这座新兴城市就一直受到世人的垂青。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有“东方巴黎”美誉,成为与纽约、伦敦、巴黎齐名的世界四大都市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上海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步伐,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活力,拥有独具一格的都市品位。开放的精神造就了这座城市,开放的城市又孕育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海派文化。《上海的六种表情》从历史、文化、景致、商家、安居、世博六大方面,描绘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最新风貌。本书最后一章描绘出“后世博”时代上海未来大趋势,具有前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古时候为海边的渔村。在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以捕鱼为生的居民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而当时的江河人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春秋时期上海为吴国属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的封邑,上海别称为“申”就起源于此。流经上海的黄浦江,相传为黄歇所开凿,因此也称为“黄歇浦”,又称“春申江”。
  根据史料,在唐代以前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名册中还找不到“上海”。
  唐天宝十年(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即现在的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上;南宋咸淳三年(1276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属华亭县管辖。当时上海作为新的贸易港口,已是风樯浪舶,商贾云集之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这标志着上海建城的开始。
  上海建县后,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1842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1927年,国民政府将上海列为特别市,辖区范围北至吴淞,南接上海县,西壤嘉定、青浦两县,东达川沙、南汇,共630平方公里;1930年改特别市为直辖市,划分为17个区;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把上海定为中央直辖市。
  客观地说,上海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现代意义上的“上海”始于开埠,专指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开埠的上海,此前,虽已立县数百年,但只是东部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1842年11月14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发布通告,宣布11月17日这一天为上海开埠日,近代上海城市建设也由此起步。
  1843年,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根据《虎门条约》,要求清政府辟出一块土地,专供外国人居留。巴富尔自己选择了长约3公里的一段黄浦滩(位于今天的外滩),当时这块面积为832亩的土地在清政府的眼中是荒郊野外的乡下,“一片泥泞,三数茅屋”。当年,清政府把租界的地税定为每年每亩1500文,高于其他地块1300文的水平。在自然条件恶劣、税收政策严厉的情况下,这块土地通过吸引外国侨民就业、居住逐渐实现滚动式的发展,显示出强大的带动效应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城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上海不是由自己“发现”的,而是被外人“发现”的,本质上它是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结果。
  183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黎逊向英政府呈送了一份报告书。报告书是这样写的:“……窃以为(上海)地势重要,非各口岸所能比拟。背依平原腹地,长江沿岸支撑,前有日本,澎湖诸岛相拱……”。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并竞相在上海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1848—1849年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从而上海形成了通商口岸同时存在多个外国租界的特殊社会形态。
  上海开埠后的整整一个多世纪,一直是外国侵略者的“冒险家乐园”。
  外国殖民主义者将开埠以后的上海作为其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的主要口岸。当时,上海海关的关税行政大权也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并且还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外汇和进出口业务,控制了中国沿海南北洋和长江航运权。一批批外国冒险家先后来到上海,投机买卖,牟取暴利。
  同一时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陆续在上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局、招商局、电报分局、机器织布局等。民族工商业如棉纺织、面粉、缫丝、卷烟等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上海近代工业就其企业数量、技术装备、工业门类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在国内都显示出优势地位,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随着经济发展,上海一度成为远东最大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上海被日本侵略军侵占,租界成为孤岛。这一时期上海经济出现畸形繁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孤岛局面结束,经济一落千丈。在日伪的掠夺下,上海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资料极度匮乏,工业全面萎缩,生活必需品奇缺,通货膨胀,物价狂涨,投机业空前活跃,给上海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和操纵了上海的电力、造船、化工、轻工等许多重要行业和金融、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国内的官僚买办资本则把持着部分重要经济部门。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积压商品充斥上海市场,上海本地的工厂倒闭之风又起。同时,物价飞涨,人心恐慌,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状况日趋恶化。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到1952年为止,在短短的三年中,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顺利进行,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随后,上海又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上海逐步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
  …… 
展开
目录
引言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第一篇 历史的表情
一历史回眸
二城市魅力
三未来蓝图
第二篇 文化的表情
一海派文化
二尴尬的上海人
三移民乐园
第三篇 景致的表情
一景观揽胜
二名所荟萃
三马路故事
第四篇 商家的表情
一购物天堂
二美食之都
三酒吧风情
第五篇 安居的表情
一弄堂与洋房
二上海民居
三温馨生活
第六篇 “世博”的表情
一世博会选择了上海
二世博会改变着上海
三上海的“后世博”时代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