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操纵: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680550
  • 作      者:
    邰启扬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邰启扬,1956年生,江苏杨州市人。现任职于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里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催眠术。著有畅销书《催眠术》、《催眠术治疗手记》、《减压阀——职场压力调适》等著作,发表论文2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操纵: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以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作为楔子导入话题,首先对催眠术、催眠现象、催眠状态进行解读,以使读者对催眠、对暗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介绍几位非专业催眠大师,他们可能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催眠术,但对催眠及暗示原理的运用,对他人的操纵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然后,书本将按情境类别,讲述生活中常见的类催眠现象,其中,有现象描述,那些现象都是你十分熟悉的,你在生活中或见过、或听过,甚至就是你的亲身经历;有原因分析,那些分析你可能感到陌生,但一定会认为言之有理。正如催眠术中有自我催眠方式一样,类催眠现象中亦有自己被自己催眠的情况,《操纵: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将对此作出解读。最后,书本还将如何应对无形的操纵的有关策略一一道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解读催眠
    一、催眠与催眠术
    关于催眠现象与催眠术,让我们先看权威工具书——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相关条目的解释。催眠(hypnosis),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
    hypnosis--词的词根是希腊文hypnos,意即睡眠。其实催眠并非睡眠,而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睡眠和催眠时,虽意识范围都有缩小,但它们的状态不同,前者是处于散漫状态,后者处于最佳状态。此外催眠时的脑电图为d型脑电图,与睡眠时的脑电图迥然不同,处于催眠状态时,暗示性增高,判断能力减弱,对催眠者的语言和态度十分敏感而对周围的刺激毫无感受。在催眠者的暗示下可出现各种现象,如感觉缺失、错觉、幻觉、肌强直、肌麻痹、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年龄退行(行为表现如幼年时)和其他某些行为。通过催眠者的暗示在催眠解除后可完全忘记催眠中的体验。催眠可作为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方法,亦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
    催眠术(hypnotism),催人恍惚入睡的治疗技术。l8世纪麦斯默(Mesmer)最早用催眠来治疗疾病,相信催眠是“动物磁气”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楔子)
第一章 解读催眠
一、催眠与催眠术
二、催眠术的由来
三、催眠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
四、催眠术的发展
五、催眠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六、三种催眠状态描述

第二章 非专业催眠大师
一、诸葛亮
二、希特勒
三、米卢
四、麦尔与怀达

第三章 商业活动与类催眠
一、广告中的类催眠现象
二、推销中的类催眠现象
三、商务环境中的类催眠

第四章 爱情与类催眠
一、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
二、为什么热恋中的人儿近疯狂
三、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
四、为什么初恋最难忘怀
五、为什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第五章 肥胖与类催眠
一、肥胖的标准与形成因素
二、过量进食的内因:“嘴饥饿”
三、过量进食的外因:环境暗示
四、减肥的心理疗法

第六章 教育与类催眠
一、催眠疗法在学校中的运用
二、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笨吗
三、耐人寻味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四、自我效能感与习得性无助感
五、大幅度提高成绩的超级学习法
六、学校中的其他重要暗示源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类催眠
一、难以想象的疯狂
二、模仿:群众行为的基本形式
三、感染:循环反应的心理机制
四、去个性化:我不再是我

第八章 传销与类催眠
一、诱骗:先让你进门再说
二、温情:感觉真是良好
三、打压:你是一个可怜人
四、前景:美丽的海市蜃楼
五、洗脑:常态观念归零
六、感染:让你神魂颠倒
七、循环:再去骗别人

第九章 追星与类催眠
一、疯狂的追星行为
二、“星”工厂:按“需”制造
三、媒体:只嫌事少
四、商家:趁“火”打劫
五、追星族自己:甘愿进套

第十章 邪教与类催眠
一、惨绝人寰的琼斯敦事件
二、实施精神控制的技术路径
三、被催眠后的信徒们
四、教主,你咋就活得那么滋润

第十一章 我们被自己催眠了
一、自我催眠术
二、由意念引发的类自我催眠
三、由信念引发的类自我催眠
四、由预期引发的类自我催眠
五、压力:一半来自于自我催眠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这无形的操纵
一、不被操纵,有可能吗
二、处处有个“我”在
三、相信权威,不迷信权威
四、考察别人隐藏的动机
五、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思维清晰,该注意些什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