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54203
  • 作      者:
    吴鸿洲, 方松春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粹》是在对近代上海中医学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粹》将向读者展示海派中医临床各科的中医名家风采,学术流派的形成、发展和传承情况,及其学术观点、临床特色和成果。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海派中医是整个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海纳百川、交汇包容、与时俱进为特点,对上海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展开
内容介绍
    《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粹》是一部系统论述近现代以来海派中医流派形成、发展及演进的专著。全书分“导论”和“正篇”两部分,“导论”从宏观的角度,从近现代以来上海所处的历史时期、地域及人文特征方面,对海派中医形成的历史原因、海派文化与海派中医的关系、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海派中医的传承与创新等作了较为深刻全面的阐述。“正篇”从内、外、妇、儿、伤骨、针灸、推拿、眼科、喉科和中西医汇通方面,对40余家著名的中医流派作了介绍,其中包括蜚声沪上、享誉海内外的丁氏内科、顾氏外科、朱氏妇科、徐氏儿科、石氏伤科、陆氏针灸、丁氏推拿、姚氏眼科、朱氏喉科等,详细介绍了他们各自的流派传承情况、学术特色、代表人物、经验方及经验治法等。全书资料丰富,论述中肯,适合研究海派文化史和中国医学史的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供I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流派溯源<br>    第一节 流派概述 <br>    在我国中医药学数千年绵亘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就是流派。她的深远影响,揭示了中医药学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中医流派根植于东方文化的哲学思辨,形成于东西南北的地域个性,历朝历代的医学实践将其丰满与完善,曾在中国医学史的各个阶段,精彩纷呈、引领学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br>    流派、学派、医派的概念交叉模糊,很难界定。讨论或科学界定流派的概念,不是本书的主要任务,故不予论述,以避免歧义。但是为了便于梳理“海派中医流派”形成的脉络,给“海派中医流派”一个完整的形象,我们将目前讨论较多的,并已形成共识的有关流派的概念,在此尝试着做一开篇概述。<br>    关于流派,《辞源》认为:流,派别也。流派,“今谓学术歧异者”。一般认为“流派”是指一种学术中的特殊见解或技能。流派可以没有系统的学说,只要主张、见解、倾向基本一致,即可称之为流派。流派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其一,有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其二,有反映本派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其三,有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br>    ……
展开
目录
    导论 海派中医流派概述<br>    第一章 流派溯源<br>    第一节 流派概述<br>    第二节 中国医学史上的流派现象<br>    <br>    第二章 海派中医学术流派<br>    第一节 海派文化与海派中医<br>    第二节 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br>    <br>    第三章 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br>    第一节 深远的家学渊源<br>    第二节 重视随师临证<br>    第三节 注重文化底蕴,钻研医学经典<br>    第四节 流派间的交流和嫁接<br>    第五节 传统师承与学校教育结合<br>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br>    <br>    第四章 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与创新<br>    第一节 在碰撞与交流中发展<br>    第二节 在吸纳新知中创新<br>    第三节 丰富上海中医的学术内涵<br>    <br>    正篇 海派中医流派名家精选<br>    第五章 内科流派<br>    第一节 学通费马,术兼寒温——丁甘仁<br>    第二节 擅长热病,冶寒温于一炉——张骧云<br>    第三节 辨证求准,遣药求纯,用药轻灵——夏应堂<br>    第四节 归醇纠偏,善治危大奇急诸证——费绳甫<br>    第五节 学贯中西,擅用附子——祝味菊<br>    第六节 传承八百年,儒雅俱一身——何鸿舫<br>    第七节 集世医、儒医、御医于一身——陈莲舫<br>    第八节 近代新安医家杰出代表——王仲奇<br>    <br>    第六章 外科流派<br>    第一节 疔疮大王——顾筱岩<br>    第二节 善用刀法,内外兼治——夏墨农<br>    第三节 林氏痔科<br>    <br>    第七章 妇科流派<br>    第一节 南山小筑——朱南山<br>    第二节 急公好义——蔡香荪<br>    第三节 一门三杰——陈筱宝<br>    第四节 由药而医——胡菊堂<br>    第五节 调和气血,舒养肝气——王芹生<br>    第六节 沈氏妇科宋氏妇科<br>    <br>    第八章 儿科流派<br>    第一节 阳气为本,善用麻黄——徐小圃<br>    第二节 明理识病,四诊为本——董廷瑶<br>    第三节 消积治疳,清化湿热——钱今阳<br>    第四节 擅长小儿推拿——单养和<br>    第五节 以痧痘惊疳为长——徐丽洲<br>    <br>    第九章 伤科流派<br>    第一节 江南伤科第一家——石筱山<br>    第二节 沧州武林世家——王子平<br>    第三节 注重手法,中西合璧——魏指薪<br>    第四节 海门名家,享誉申城——施维智<br>    第五节 银针飞渡,动静结合——陆云响<br>    第六节 殷-闵氏伤科<br>    第七节 佟氏伤科<br>    <br>    第十章 针灸流派<br>    第一节 考略经典,探究针法——陆瘦燕<br>    第二节 传播学说,兼收并蓄——方慎盒<br>    第三节 六法传真,补泻求平——黄鸿舫<br>    第四节 刺罐结合,针药并用——杨永璇<br>    <br>    第十一章 推拿流派<br>    第一节 一指禅推拿——丁凤山<br>    第二节 少林内功推拿——马万起<br>    第三节 滚法推拿——丁季峰<br>    <br>    第十二章 眼科流派<br>    第一节 内外结合,明目有术——姚和清<br>    第二节 瞳神观五脏,仁术贯中西——陆南山<br>    第三节 传承祖业,宗法名师——范新孚<br>    第四节 于氏眼科<br>    <br>    第十三章 喉科流派<br>    第一节 名噪沪上朱家刀——朱宗云<br>    第二节 三世名医疗重楼——张赞臣<br>    第三节 顾氏喉科刁氏喉科<br>    <br>    第十四章 中西医汇通派<br>    第一节 丁福保与中西医通补论<br>    第二节 恽派医学与改进中医论<br>    第三节 陆渊雷与中医科学化<br>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