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的意味,从红茶开始
《寻味红茶》这本红茶书,许多篇章,却是在台北几个作者喜欢的咖啡馆角落里,一点一滴完成的。戒瘾咖啡多年后,重回咖啡世界,恰恰逢上产地庄园咖啡越来越风行的此刻,作者用品饮红茶一样的心情,品味咖啡。遂而格外恋上的是风格优雅清新,有着迷人的果味与酸度及均衡感,能够令作者由衷感受到咖啡产地咖啡果实的本来面目本来滋味的咖啡,就像,一杯正能够撩动作者心的好红茶一样。
比方,和作者对其他饮食种类的钻研与领会历程近似,在看过饮过天下无数好茶后,回过头来,终究发现,根植于作者所生所长之地——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属于作者们自己的红茶,才是作者最渴望追寻与了解的悬念和牵系。
然后,也在这看似越走越专精刁钻的究极过程里,作者仍旧时刻不停思索着内省着修习着警惕着,期待能在这自成一格的红茶世界情境里一步步深入的同时,还能安步自在洒脱放开,不离本作者不忘初衷,不为规则知识门道等级所捆绑。
一如作者在多年饮茶经历里所逐渐体悟出的茶与人生哲学:“浓不如淡、多不如少、热不如冷、高不如低、快不如慢、重不如轻……”高下贵平浓淡冷热之间,都有滋有味有悦有乐无入不自得。
Part 1 红茶身世
何谓红茶
“到底, 红茶’是什么样的茶?”
二00三年十月,受凤甲美术馆之邀开设了一期共八堂的红茶课。课程开始后,有趣的是,每每有人与我聊起此事(包括一位载我前往上课的计程车司机……),在得知开课主题后,最初的疑问,除了“原来红茶这种东西也可开成一门课啊”之外,接下来,就是这个问题了。
我于是察觉到,几乎是日常里四处可见、可及,原本以为和我们如此亲密的事物,或者,就因着这距离着实太接近了,遂而大多数人竟并不真的了解与认识。
翻开手边这许多红茶参考书,我也才惊讶发觉,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曾经真正面对、正视过这个问题,并提出清楚有条理的说明说解。
甚而是我自己,课前,从红茶历史、基本泡茶法、各种茶类变化、红茶等级区分、各产地红茶特色,以至红茶风情……尝试着将这几年来手边逐步累积的各种红茶知识红茶学问红茶门道一一整理编写收纳成教材与专书之际,一回神,也才发现,那最基本最根源的——红茶究竟是什么,是何形态是何身世,与其他茶类有何不同,可都还没交代呢!
所以,从头来过,在本书的最开始,且让我们来一起聊聊,究竟什么样的茶,才是“红茶”。
我想,就从茶的分类先谈起吧!
茶的分类法
茶的分类,按各种不同标准,可有不同的区分法。然最一般也最常使用的,是依发酵度与制法,分为六大茶类。而红茶,便是这六大茶类中的一种。认识六大茶类,便等于初步认识了红茶:
绿茶
制作时不经过任何发酵过程,采摘后直接杀青、揉捻、干燥而成的茶。滋味清新鲜醇,清爽宜人。因工艺不同,又可分为以锅炒而成的炒青绿茶,比方龙井、碧螺春,以及以高温蒸汽蒸煮的蒸青绿茶,比方日本的煎茶、玉露,前者香气浓,后者有新鲜新绿感。
……
《寻味·红茶》最可贵的地方,我以为,就是一手的观点。怡兰兼具灵敏的眼舌和勤快的手肢,仆仆穿梭于各地,辨识检阅茶韵,体验各城市的茶风茶事,拓了红茶的视野疆界。而除了世界观,她也反观自照,认真追索本土红茶的发展。她的全方位还包括身体力行,推广好茶设计茶具,阐发红茶的美学意涵,把茶韵渗入生活和土地里。
——作家 蔡珠儿
比起白茶的花香缥缈、绿茶的清新爽亮、黑茶的浓沉有力来,介于中间的、全发酵的红茶,除了身段价格显然更为平易近人外,气质毋宁也是比较内敛含蓄的。于是那芳香,似乎是在一种扎实沉香的质地里,徐徐缓缓地一层层悠然散民,仿佛多有了几分日常生活的踏实安然感觉,可以时时刻刻品味享受。
——叶怡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