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建立中国蕨类植物分类新系统
爱国心“成就”蕨类学之父
我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对蕨类植物有所认识,早在2500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采蕨采薇”的描述,在历朝编纂的本草或救荒一类的著作中更是不乏对蕨类植物的描述, 《本草纲目》中也有“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的说法。此外,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也有对蕨类植物的研究。
但对中国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的系统科学研究则源于近代西方植物学’家:彼得堡植物园的首席植物学家马克西莫维奇前后用近40年的时间研究我国的植物;英国蕨类植物学家贝克尔专门研究中国蕨类植物,并出版专著《蕨类纲要》;法国学者弗朗谢的《谭微道植物志》则对蒙古和华北及华中的植物以及藏东植物进行了研
究……当时中国现代植物学特别是蕨类植物学的研究几乎全是外国学者进行的,涉及中国蕨类植物的文章也全是用拉丁文或英、法、德、日、俄等国文字发表的,尤其是模式标本也全部分散在国外。这样的一种研究现状深深地震撼了爱国的近代植物学研究者,他们认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中国人应首先把自己国家的蕨类植物研究工作搞起来。秦仁昌就是这样开始了对中国蕨类植物的研究,也是从这时起,秦仁昌的人生经历就与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发萌、成长和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