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类与海洋曾有过极为遥远的鱼水之情的故事,这倒并不是因为希腊神话中海神女儿们的故事是多么娓娓动听,丹麦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的罗曼蒂克的情节是多么扣人心弦,发人深思。而是因为至少在三十多亿年前,原始的海洋就孕育着简单的生命,在之后的漫长历史年代里,生物就在那里延续、进化、成长、壮大。科学家们亲呢地把海洋称之为“生命的摇篮”。现在的人们都已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可是,殊不知人类极为遥远的祖先还曾诞生于此!说到这里,也许年轻的朋友们会沉不住气,急忙发问,这个问题太稀奇,甚至近似荒唐。朋友,请你不妨随手尝尝额上的汗珠,其咸卤苦涩之滋味与海水何异!其实,岂止是汗液呢,你身上的体液、血液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一位生物学家干脆直截了当地指出,人的身上就是一个贮存海水的口袋。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想向你透露一点“天机”:当胎儿呱呱坠地来到人世问之前,人类胚胎的初期总有那么一个阶段,其面貌、其长相与鱼类是那样酷似逼真,真是维妙维肖:同是一根脊梁骨,在颈部的两侧长着许多特有的鳃沟,而双手与双脚宛如鱼鳍一样。不用说这二种胚胎(人和鱼),读者们难以区分,即使是请当年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大师达尔文本人也是难以辨别的。他曾亲自说过,“……我有二个小胚胎保存在酒精中,它们的名签没有附在上面,而我目前就不可能说出它们是属于那一纲的。”
那么,天上的水又是来自何方呢?天空中的彩虹云霓,海面上的迷朦浓雾,屋宇瓦檐上的晨霜,芳草上的萋萋露水,哪一样不是来自海洋中水的变态呢!正是这种水的循环,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采的景观。
海洋岂止是行云布雨的“雨师”呢!也是神话传说中的“风伯”。现在已经揭示出,海洋是台风的发源地,海洋是调节控制气候的主要因素,海洋是一种世界规模的恒温槽,海洋起着缓和世界气候的重大作用。不妨设想一下,地球如果没有海洋,那将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们可以在邻近的星球上找到答案,在那“千里寄相思”的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地面极端的干燥,人在其上稍有活动,就铺天盖地尘土飞扬,比起尚未开发前的克拉玛依不知要荒凉多少倍!在太阳直射的中午可以热到+127℃,而在万籁俱寂的子夜却可以冷到-183℃,且莫说如此骤冷骤热的“广寒宫”嫦娥与随身相伴的“玉免”没法生存,即使是最低等的植物也是难以忍受的。
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受惠于海洋的这一恒温特性,得益匪浅。在陆地上,总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时候,而在海洋里,几乎很少有发现30℃以上的高温。在寒冬,如南极大陆曾测得-88-3℃的奇冷温度,然而,在海洋里,结冰之后,就像是披上了“棉被”,在冰层下面,海洋的温度大都在零度以上,依然是舒舒服服、暖融融的世界,海洋中的生命在这里生存与生活相当自在!海洋,不仅促进了自生命登陆后的生物繁荣,特别是对于人类出现,以及随之而出现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洋:多情、多姿、多宝藏
海洋,是瞬息变化着的壮丽图案,此起彼伏,永不息止地运动着。不是吗?有时人们看到无风不起浪,但曾几何时,人们也发现无风三尺浪,那是从较远的海域传来的。其运动是如此之复杂,即使是海洋科学家连篇累牍的巨著,也是难以穷尽的。海洋,是各种海水运动的天然实验室,是绚丽多姿的海上奇异景观的大舞台。
海洋学家把海洋妙喻为“漩涡的大观园”,这是不无道理的。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它的英姿容貌。这里刚发现“热的涡漩”,那里又呈现出“冷的涌泉”,海洋里热闹非凡。
唯有一项运动是严格守信的,那就是海潮,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海潮受月球支配,也许是“嫦娥”有令不可违!
海洋,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最精美、最生动的自然博物馆。从赤道到极地,从表面到海底,万物众生,琳琅满目,好一派热闹景象。这里有海上农场、海底牧场。在海底世界里,生物还带有发光器官,有的还带着“发电机”,繁星点点,五彩缤纷,把海中景色打扮成田园诗般的美丽。这里生物纲目之多足可以令陆上生物叹为观止。不过,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一些在陆地上的化石,在海洋里,依然活跃着这些先祖们的“遗老遗少”,诸如某种海胆类棘皮动物、深海百合,都被誉之为“活化石”,即使是当年首先充当登陆急先锋的总鳍鱼,至少它们的胞兄弟胞姐妹还活着。过去曾被认为在七千万年前已消失,其实,它们至今还在南非洲附近的印度洋里生活得很自在。它的出现,使研究与进化有关的科学家们高兴得不得了,把它称之为“活的化石鱼”.。记得几年前这一“出海”的古董鱼,被日本科学家所捕获,新闻界还曾为之大书特书一番。最近又传来鼓舞人心的消息,考古学家们已经在爱尔兰的一个小海岛上找到了由海洋登陆的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脚印化石,给生物由海登陆提出了又一个有力的佐证。此外,还有更绝的事,每次生物考察,往往都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品种,它们除“活化石”外,另一些是新衍生发展的生物品种,学者们正在寻找合适的词儿给它们命名!海洋,无愧被称之为“聚宝盆”。餐桌上佳肴水产品、海珍品就不用说了。再看那清澈透明的海水,其实,其中的物质更为丰富,目前已经能分析出的约有八十种元素,从每日不可少的食盐、世上稀有的金、银,以至于罕见的海洋药物的活性物质、制造原子弹的铀元素……无奇不有,作为能源支柱的石油和天然气,这里的贮藏量完全可与陆上相匹敌。无怪乎,人们把它称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万宝囊”。
海洋,是研究地球发展史的“活”的档案馆。如果人们认为一部人类文明史是首先记载在竹简绢帛上的话,那么,一部生命进行曲是“描绘”在石头史册上,而一部长达几十亿年的地球成长演变史却是深深地“埋藏”在海底深处的。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发现了海底在扩张,板块在活动,大陆在飘移……这一发现,非同小可,简直使专家们喜出望外。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海洋就是人类生存、探索的主题。求生存、寻仙药、大探险、拓疆域、开发海洋宝藏……无论史前史后,无论东方西方,不论帝王将相,不论平民布衣,都是情系海洋、魂系海洋、求索于海洋。“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自古人们就对海洋充满着幻想。在中国,曾有秦始皇为慕蓬莱、方丈、瀛洲仙岛的长生不死之药而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下海求仙之轶事。山东有众多的遗址:徐乡城(徐福),秦始皇观日出的召石山、望海台、斋堂岛,……在日本新泻市则有徐福墓。在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同时,也给善良的非洲、美洲及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几个世纪的灾难。然而,英雄的人民却写下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海洋发展史。海洋的神秘,激励了无数勇士前往探险,甚至献出毕生的精力与生命,即使在今天,仍不乏其人。一位日本探险家只身孤影探索北极,终于到达北极极点,随后又有法国女学者的北极探险之举。当代的一个壮举是:一位英国探险家法因斯组织了长达二年之久的远征队,专门从事南北极的环球航行。中国科学家也奋起直追,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了具有明显科学考察色彩的南北极探险。1980年我国两位青年科学家董兆乾和张青松初探南极洲,为中华文明揭开了探险史的新篇章。嗣后在南极洲建成了长城站与中山站,并完成了横贯南极的探险,让五星红旗在极地飘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