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季羡林之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634073
  • 作      者:
    蔡德贵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店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蔡德贵,1945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犹太教与跨宗教教研中心吧哈伊研究所所长,山东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2001-2005年)中国孔子基金<孔子研究>主编,季羡林研究所  副所长.
展开
内容介绍
    《季羡林之谜》是季羡林先生畅谈写作及其写作经历的唯一著作。从季老毕生著作中搜取专门论述如何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作品,是季老一生宝贵写作经验的总结。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的人交流。即便他一言不发,默然相对,也会使你顿开茅塞,豁然开朗。对于喜欢写文章、做学问的人来说,《季羡林说写作》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季羡林之谜》收录季老毕生著作中所有有代表性的、专门论述如何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作品。
    一位令当今学人高山仰止的国学大师,一位平易近人的敦厚长者,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有多少轶闻趣事?对于写作他又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人们说,季老有弟子三千。身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季老对后生晚辈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现在,就让季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写作的真谛吧!国学大师季羡林系列之《季羡林谈写作》,为您讲述季羡林的创作生活,伴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很多季羡林自己写的传记文字里,他写的出生日期是1911年8月6日。
    但是在季羡林自己的《清华园日记》里,1933年7月29日那天清清楚楚地写着:“今天旧历是六月初八,我的生日。昨天叔父拿出了两块钱。今天早起就同四舅到菜市去买菜,一方面过生日,一方面上供。”那天,他叔父的亲生女儿秋妹中午以前就回家了,中午饭过后她的丈夫弭菊田也到家里来,打牌消遣。一起吃过晚饭之后,又打牌。他的各种证件包括护照、身份证上的生日,也是1911年8月2日。
    这是怎么回事?季羡林的生日什么时候变成了8月6日呢?
    这一点,季羡林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他只知道是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或者是口误。多年来,对生日的讹误流传,他没有刻意去纠正,而是听之任之。其大度和超越令人诧异。一直到2001年他回故乡,参加完家乡给他举办的庆祝90华诞祝寿大会之后,他才提到为什么8月6日是自己的生日:
    8月6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成公历是8月2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6日,让我少活了4天:算是我的生日。(季羡林文丛《耄耋新作》,《故乡行》,沈阳出版社2001年,第308页)
    季羡林出生的这一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法为辛亥年,是清溥仪宣统三年,也是中国大地多灾多难的一年。
    这一年正月十五日,山东莱西大雨,河水漫溢。1月22日,据当时报纸报道“东北发生鼠疫,死亡6万人”,“哈尔滨鼠疫流行,外务部商请各国先派医生前往考察防范”。
    据记载,就在季羡林出生的那天:闰六月初八日,宁夏化平川厅大雨,洪水横流,漂没人畜。七月,隆德大雪深1尺,压折树枝。
    在宁波,6月,鄞县发生抢粮事件,全家湾农民数千人“捣毁米店”。鄞江桥镇米店囤积居奇,农民抢夺米谷。9月24日,“慈溪县农民抢米”(《时报》,宣统三年八月三日)。宁波地区“抢米”风潮的不断发生,充分表明了宁波农民和工人生活的极端困苦。
    同样是1911年,辽宁盘山(今盘锦)大雨成灾,272个村屯5万多人被淹。盘山厅在街内设粥锅工处,十几天后停止施粥,灾民仍处于灾荒之中。
    安徽省霍邱,地震,房屋倒塌,人露宿。
    湖南益阳市城堡一带尽被浸灌,平地水深工丈(约3.3米)有奇,衙署仓狱铺户皆在水中,民悉楼居,无楼者亦架板为阁,二堡淮商盐局存盐及常平仓谷五千六百余石被淹没损坏,城外堤垸或溃决或漫溢,灾民荡析离居,号啼之声数十里不绝。
    湖南岳阳西乡各处境内所有禾苗、杂粮、棉花等物,皆漂荡无余。农民痛哭无声,悲惨万状,损失人口不少。
    广东省潮安县江东在7月10日,韩江水暴涨,11日加剧。江东堤围决口72处,水头、元巷、西陇堤防都崩溃,全江东变成泽国。复堤三年方成,致田园荒芜,民不聊生。饥民很多漂洋过海,外出谋生。
    逃往东北地区的灾民约有1800万人,其中有800万左右是由于山东发生饥荒而涌人的流民,另有200多万是河南、河北的饥民。
    就连我们的近邻印度,也是多灾多难。印度北部有一句古谚:“竹子一旦开花,饥饿、疾病、死亡便会接踵而至。”1911年,印度的竹子开花,就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那一年,太和殿里的万岁爷还是个3岁的顽童,当时的他只会在摄政王的膝头上颤抖。
    季羡林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山东清平,父亲赤贫。他的故乡官庄,原来属于清平县,后来建制被撤销,东部被划到高唐县,西部被划到临清县,就是今天的临清市。按他出生的环境,他似乎只配一辈子当农民,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把他拨弄成一个知识分子。
    这一年的夏天,官庄季姓家庭一个年轻而贫穷的农村妇女,经历着怀孕和分娩的痛苦。她是季氏家族大排行的兄弟11个当中行七季嗣廉的媳妇。她娘家姓赵,是离官庄五里地的五里屯人。她娘家里也是真正的穷人,连个名字都没有给她起。嫁给季姓家庭,因为丈夫叫季嗣廉,从此她有了一个山东媳妇通常的叫法:季赵氏。这一年闰六月,夏天长得难耐而可怕。就在最热的闰六月初八日,她顺利地生下一个男孩。这一天是公历1911年8月2日。这个孩子因此有了“满清遗少”的“履历”。
    男孩出生之后,因为季家盼男孩来传宗接代,全家族都高兴,起名叫喜子。季羡林自己说:
    我生下来时,全族男孩就我一个,成了稀有金属,传宗接代的大任全压在我一个人身上。(《病榻杂记》,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他出生后,又有两个亲妹妹香妹和季淑林先后出生。季家仍然是只有一个男孩。
    季羡林家在官庄村南头。季家在官庄是最贫穷的,用官庄村民们的话来说,连贫农都不是。
    上小学时,叔父按照季姓的辈分是“林”字,给季羡林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慕林,一个叫羡林。对这两个名字,叔父拿不定主意,没有办法确定用哪一个,就请了朋友中的一个老师咨询。这个老师说,“羡”字和“慕”字意思一样,但他说叫“羡林”好一些。他把“慕林”否定了,说“慕林”发音和上海话“阿木林”接近,“阿木林”翻译成北方话,就是傻瓜蛋(“阿木林”是上海人用来形容某人不谙世道、做事不灵活、为人迟钝、易轻信人的。因为“木(mu)”和上海话里的“漠(mu)知漠觉”是谐音,所以人们逐渐叫上了口。也就放过阿金阿土阿火,而独尊“阿木林”了),叫这个名字,要倒一辈子霉的。这样叔父就取了季羡林作为侄子的名字。季老说这个老师真高明。后来叔父还给起了字,就是“希逋”,是对应“羡林”这个名起的,起因于叔父对北宋著名诗人林逋的仰慕。当时,希逋这个字只在高中有限的几个同学中叫开了,如李长之在清华大学时,在《清华周刊》上发表《清华园的绿》就称呼“希逋”,高中几个老同学在季羡林赴德国留学前和他的合照,也是写的“欢送季希逋同学”。此外,季羡林初次发表文章时,在天津的报纸上用过一两次“希逋”,后来他觉得把古人的名字拆开作字,对古人不恭敬,所以以后就不再使用了。他还有一个字叫做“齐奘”,是因为敬仰玄奘。这个字不太常用。
    另外,据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孙玉蓉女士核查,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季羡林在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还用过“羡”、“羡林”、“窘羊”,也有时候发表短讯不署名。我委托刘麟瑞先生的女公子刘慧帮忙,在北京图书馆查到并且复印了几篇季羡林早期发表的文章,可以确证“窘羊”是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使用的笔名,不过由于年长日久,他自己已经把这个名字忘记了。
    季羡林出生之后,家庭状况越来越恶化。吃的东西越来越差,红高粱面饼子是家常便饭。穷得买不起盐,在盐碱地上把土扫起来,放到锅里煮一煮,出来不少咸水,用来腌咸菜。这样的咸菜往往是又咸又涩,就着高粱面饼子,那才叫难以下咽。要是能吃到一点玉米面饼子,那就是稀见的珍品,季羡林高兴得有时会手舞足蹈起来。有时候为了吃到一顿玉米面饼子,季羡林还真得费点脑筋。过年时,吃一次白面馒头或黍米做出的黄色年糕,他简直眉飞色舞,以为是吃到了龙肝凤髓。
    这个村子,住的大多是穷人。邻居家有认得个把字的,就算是村子里的文化人了。6岁以前,季羡林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季羡林些什么,大概只不过几个字罢了。连《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东西,都没有教过。但是无论如何,马老师可以算是一字之师,或是几字之师。他是季羡林可以称得上“老师”的第一个人。
    至今季羡林还清楚地记得,他家院子里有一棵酸杏树,马景恭到树上摘过杏。还有一个本村的男孩子,爬到房顶偷摘树上的杏,不慎从房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6岁的孩子,在村子里能干些什么呢?在这一年的夏天,季羡林常干的事情是:黄昏以后,他到苇子坑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夜晚,和小伙伴到村子外去玩捉知了。他们在老柳树下,点上一堆篝火,然后将柳树拼命地摇动。树上的知了纷纷飞落到篝火里。他们乐得不知回家。
展开
目录
写作要领感悟
我的处女作
写文章
作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文章的题目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漫谈散文
我对散文的认识
散文的真精神
我怎样写散文(一)
我怎样写散文(二)
文得学养
惨淡经营与信笔挥洒
写作原则杂谈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满招损,谦受益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一寸光阴不可轻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如何利用时间
资料工作是影响研究的基础
如何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才、学、识
知识结构与智能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文学作品的“三性”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
关于考证
我的考证
再谈考证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模糊”、“分析”与“综合”
写作要事回顾
我写我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牛棚杂忆》自序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写作经验点滴
我和东坡词
作诗与参禅
救救小品文
清华园日记
漫话历史题材
谈谈竹枝词
史诗具有永恒的魅力
语言与文字
编写东方语言教材的经验与教训
谚语是精炼的话
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成语和典故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评断一本书好坏的标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